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沐川—马边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青藏高原东南部,受青藏高原挤压的影响,区内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在阶地发育、夷平面发育、水系变迁、地貌及地震活动方面均有表现,反映了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对本地区进行新构造运动特征的研究对四川盆地的稳定性及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幕式抬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新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情况反映在研究区内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发育中。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断裂系统向四川盆地内部发展的前缘,基于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宏观上对研究区地质地貌特征及变化、地层及岩石、区内构造几何形态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微观上借助扫描电镜对断层、阶地进行石英颗粒的形貌学研究。查明研究区内发育有多级夷平面,其中保留较好的夷平面主要有3级,形成时代为更新世,呈阶梯状成层叠现。研究区不同流域的阶地所发育的级数不一,其中马边河河段阶地最为典型,发育有完整的4级阶地。除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外,其余均为基座阶地。各级阶地河拔分别为10米、37米、50米、79米,形成时间分别为1.0±0.1万年前的全新世、10.0±1.2万年前的晚更新世、15.0±1.5万年前的中更新世、80.0±6.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由阶地的年代和高程分析得出在不同时期研究区的地表抬升速率。其抬升速率分别为0.0431mm/a、0.26mm/a、3mm/a、10.0mm/a,地壳隆升不断加剧。运用阶地的砾石统计方法,发现研究区内的马边河因差异化隆升曾导致河流改道。中更新世时期古马边河的流向为北西西流向南东东,推测古马边最终注入研究区东南方向的古金沙江。中更新世时期至全新世时期,因构造作用古马边河流向由向南东东改为向北,现流向最终向北汇入岷江流域。研究区内的断层以南北向和北西向为主,为规模不大的浅表脆性断层。通过石英颗粒表面刻蚀微形貌对研究区新近纪以来主要断裂的活动期次进行研究,并结合石英颗粒表面应力微断口对断层的活动方式进行探讨。认为新构造运动时期,研究区内主要断层有两个集中活动期:第一期在上新世时期,区域上研究区内主要断层均有过剧烈活动,第二期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区域上断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弱活动。对研究区内主要断裂最近时期的运动方式进行分析,认为利店断裂在中更新世开始至全新世期间,利店断层先经历了蠕滑运动,后经历了粘滑运动。玛瑙断裂与中都断裂在晚更新世开始至全新世期间,运动的方式有粘滑运动与蠕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