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花培3号(大粒高产)×豫麦57(综合性状优良)获得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double haploid)群体、山农01-35(大粒高产)×藁城9411(小粒强筋)获得的包含182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1)群体糯麦1号(糯质)×藁城8901(优质强筋)获得的含有25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2)群体为试验材料。结合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图谱,在3个环境下,对穗干重和千粒重及相关性状进行了非条件和条件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穗干重的QTL分析 3个遗传群体中共检测到18个非条件加性位点,RIL1群体中检测到的控制穗干重的非条件QTL总贡献率为51.1%,RIL2群体的总贡献率为40.09%,DH群体的总贡献率为15.76%。DH群体和RIL2群体中都检测到位于1B和2D染色体上的位点,RIL1群体和RIL2群体中都检测到位于2B染色体上的位点。 共定位了8个条件QTL,其中只有RIL1群体在开花后25天到成熟期检测到的Qgwp6A-32为新出现的位点,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4.80%,其增效基因来源于母本山农01-35。其它7个位点均为开花后15天检测到的QTL,其总的遗传贡献率为39.97%,这些位点的效应值为开花后15天影响穗干重增加的QTL/基因表达的累积效应。 2、千粒重的QTL分析 共检测到位于1B、3B、6A、6B、2D、4A、7B、5D和1A9条染色体上的22个非条件加性效应QTL; RIL1群体和RIL2群体中都检测到位于1B和3B染色体上的QTL; RIL1群体和DH群体都检测到位于6A染色体上的QTL; RIL2群体和DH群体都检测到位于2D染色体上的QTL。 共定位到影响千粒重的10个条件QTL,其中DH群体中有5个条件QTL,在开花后15-25天检测到Qtgw2D-4和Qtgw5B-4两个新出现的位点,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93%和3.11%,在开花后25天—成熟期检测到的Qtgw2D-11,可解释千粒重表型变异的8.23%。RIL1群体中只检测到2个控制千粒重积累的条件QTL,开花后15天第1次调查检测到Qtgw1 B-15,遗传贡献率为3.66%,开花后25天—成熟期检测到1个新表达的条件QTL位点,遗传贡献率为6.76%。RIL2群体中有3个位点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积累的条件QTL,除开花后15天检测到的Qtgw2D-8外,在开花后15-25天这一时期段内检测到Qtgw2D-11和Qtgw3B-1新表达的2个条件QTL,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24%和8.60%。 3、抽穗期的QTL分析 3个不同环境下3个不同的遗传群体中共检测到控制抽穗期的8个QTL。DH群体中检测到控制抽穗期的在3个QTL,其中Qhd5D-10的遗传贡献率可达到19.66%,为控制DH群体抽穗期的主效QTL; RIL1群体中共检测到4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其中位于1B染色体上的Qhd1B-32的遗传贡献率最大,为控制抽穗期的主效QTL; RIL2群体中只检测到位于1B染色体上的1个控制抽穗期的QTL,遗传贡献率为2.58%。RIL1群体中检测到的Qhd1B-32、RIL2群体中检测到的Qhd1B-26和DH群体中检测到的Qhd1B-2共同位于1B染色体上。 4、开花期的QTL分析 3个不同的遗传群体中共检测到控制开花期的7个QTL。DH群体中,控制抽穗期与控制开花期的3个位点相同,共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8.03%,其中Qfd5D-10的遗传贡献率为22.79%,为控制开花期的主效QTL; RIL1群体中共检测3个QTL,共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9.2%; RIL2群体中只检测到1个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