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主要的城市类型之一,是指“因当地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期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工业化时期对城市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森林和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则主要指上述资源的采掘及其相关配套产业”。按照资源型城市兴起时所依托的主导资源,可进一步将其分为煤炭型城市、石油型城市、金属型城市、非金属型城市和森林型城市。其中煤炭型城市和石油型城市属于能源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中的主要类型。 从空间维度来看,由于“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方式在城市地域内的投影”,因此和其它类型城市一样,研究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所考虑的地域范围应该是城市功能地域,而不仅仅是城市景观地域(可以简单理解为城市连片建成区)。正如某些港口城市的港口虽然距离城区/市区颇远,但人们依然将其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榆林市现状主城区(即连片建成区)和外围工矿点以及周边乡镇(镇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商品、服务、资金、信息、通勤等双向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榆林市目前及今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即城市功能地域)。因此,本文对榆林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并不仅仅是从目前城市建成区的范围来进行考虑。另外,为了排除“市带县”体制给城市地域概念带来的混乱,本文对榆林市现状城市发展特性的确认,是以不包括市辖县的榆林市直接行政辖区(即行政区划调整前的县级榆林市目前的榆阳区)为范围的。从时间纬度来看,资源型城市一方面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资源型产业不再是城市经济的支柱或主导产业时,也就不再称其为“资源型城市”,永恒的资源型城市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正如“城市性质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