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学思想批判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特有的现象,也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演变的主题之一。从对整个新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看,学者们在着力探讨新中国史学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时,对史学发展中的曲折、失误,对史学批判的研究显得欠缺和薄弱。史学思想批判是一个沉重的、特殊的、敏感的话题,但它在新中国史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对新中国史学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它成为研究当代中国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史学思想批判关系到史学自身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如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等,这些至今仍是学者们重点关注和探讨而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建国初期史学思想批判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可以为当前史学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
建国初期,史学界或学术界针对一些史学观点、史学思想和史学体系进行了有组织、有目的,且声势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的群众性或群体性批判活动,包括1949-1951年史学界的政治学习、1951年的武训和《武训传》批判、1952年史学界的思想改造运动、1954-1955年史学界的胡适思想批判、1957年史学界的“反右”斗争和1958年的“史学革命”等。这些批判是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进行意识形态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历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其中,针对20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而进行的批判运动,是建国后党在思想文化界进行的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批判运动之一。这场运动由李希凡、蓝翎对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学术观点进行批评挑起,毛泽东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对批判表示支持。此后不久,批判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矛头直指胡适,围绕胡适的历史观、史学方法、考据学等史学思想批判随之展开。
这场批判运动,并不是今天正常的学术批判,而是一场政治批判。尽管这场批判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一些历史学者思想改造,促进史学界整体转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批判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加以克服,如学习上的强迫命令、教条主义,批判中简单化、机械化,以政治批判解决学术思想问题等,这为以后的史学批判留下了隐患,消极作用明显。
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给中国史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扭曲了史学与政治的关系,扭曲了史学的学术本质,使史学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在大批判中完全依附于政治,完全政治化,丧失了独立性,丧失了自身。从胡适的史学思想批判中,我们应吸取以下深刻教训: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史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学术独立是史学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凭借历史的眼光和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从胡适的史学思想及其史学研究状况到批判的过程、内容、背景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厘清政治批判与学术批判之间的关系,为建立真正的学术批判,推动学术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