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蛋白食品原料之一,在食物生产、消费系统和医药保健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保障了油脂的供给,提供了优质的植物蛋白,促进了饲料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豆的加工产业生产链已延伸到医药和保健品行业,产生了可观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豆生产、加工、贸易和消费愈发受到政府和大众的关注,大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长期以来,大豆并没有受到像其他主粮作物同等的待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大豆没有被列入贸易保护政策的范围;国家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后,大豆在农业政策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如此,造成大豆种植面积曲折缓慢的上升,单产水平依旧很低,加工企业精深程度不够,生产者组织化程度不高,营销渠道单一落后等一系列难题。随着大豆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中国大豆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中国大豆产业欲持续健康发展,需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其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水平。以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比较优势理论为视角,通过一系列指标分析中国大豆要素禀赋、经济效益等传统比较优势和以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比较优势,再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国际竞争力核心指数的计算,对国产大豆竞争力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较弱,基本上丧失了比较优势。此外,从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对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主要影响因素有成本高、风险大、品质不过关、生产者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创新能力弱、加工业存在巨大挑战、贸易政策过于宽松、营销步伐欠妥方面。基于以上研究,提升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主要有:突出非转基因大豆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和大豆产业协会的作用,不断加强大豆产业组织化水平;重视农业科技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豆生产加工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合理利用贸易保护政策;拓宽销售和宣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