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江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二元结构,进而为牡丹江市顺利地实现整体发展增添了阻力,因此,客观上要求政府和社会科研力量,提出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方案,以务实的作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理论上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社会的一种闲置劳动资源,应该按需进行有效配置,因此,在新一轮城乡共振,综合配套改革和城镇化发展的大格局下,系统地研究牡丹江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率配置,显得十分地重要。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部分,主要交待本文研究的概念、理论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主要介绍牡丹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第三部分为规范研究部分,主要是对牡丹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的设计与对策提出等内容的研究,具体的谋篇布局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全文研究构建框架;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进行概念界定,依托配第——克拉克就业结构理论、刘易斯劳动力迁移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对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理论论述,从而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为牡丹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主要问题,主要包牡丹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存在的5个彰显问题,为下文研究交待必要的前提;第四章为牡丹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条件与设计,主要从智力、公共基础、市场基础和政策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的条件,并从就地转移产业、就地创业项目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市场营销和规避转业风险等五个方面进行设计,从而形成全文的研究核心;第五章为促进牡丹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策,主要从剩余劳动力安置应该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外部与内部载体、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实行制度创新和开展经常性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第六章为全文结论,即提出全文结论。全文结论是:牡丹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不断地向外转移,但是目前仍然面临着下面的五个问题,一则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越发庞大;二则牡丹江市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尚未成熟;三则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四则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不畅;五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严峻。牡丹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选择“离土不离乡”模式下的就地转移道路,为此需要做好下面设计工作,即就地转移产业设计、就地创业项目投资设计、人力资本积累设计、市场营销设计、规避转业风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