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下村传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聚落根植于几千年农耕文明,聚落形成是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适应自然环境生态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利用智慧创造美好舒适的乡村生活的表现。传统聚落形态各异、瑰丽多姿,是建筑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而目前,许多保留下来的珍贵古村落,也在面临着多种问题:无人问津,村落破败;新建建筑增多,改变传统聚落面貌;一些村落过渡的旅游开发……等等。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基于对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通过分析聚落物质基础和文化特征,归纳总结适合传统聚落未来发展的保护更新方式。  本文选取闽南传统聚落——铺下村作为研究对象,村庄肌理格局清晰,民俗文化多样,传统建筑资源丰富,对建筑历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等进行诠释,解释相关概念定义,提出本文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通过运用比较分析、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确定研究的框架结构。第二章中分别从自然地理和人文风俗两方面来探讨铺下村传统聚落的形成基础。第三章中分析聚落的选址布局情况,进一步探讨选址布局形成的影响因素,从点、线、面的肌理格局出发,逐渐深入探究聚落的形成特点。第四章着重对当地典型的传统建筑,尤其是传统民居的平面型制、各部分构成要素、构造组成、材料运用、细部装饰、轮廓形态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从平面、立面、剖面逐步展开,对现存传统建筑的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对建筑地域特色和典型特点进行总结。最后第五、六章在分析铺下村目前的现状的基础上,尝试对村落的保护策略与未来发展进行研讨,提出适合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方法。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东北地区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民居为研究对象,具体阐明了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对民居文化特点的影响。本论文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即在综合考察过去学术界
高层建筑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密不可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设计手段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高层建筑的类型和使用功能日趋多样化,高层建筑的形式表现也呈现多元化
本论文旨对北京市经济适用房小区的绿地结构、植物配置、绿地活动场地、生态雨水四方面设计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实践走访调研、文献研究、数据资料整理等,主要从规划和景观
近年来,在强调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整治的同时,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也被逐渐重视起来,从广义上理解,利用就是积极的保护。借鉴国内外历史
商业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和心理的变化,商业建筑的形式、规模都在发生变化,它不仅仅是满足基本商品
我国每年新增建成建筑面积持续居于世界首位,但节能建筑在其中所占比例很小。建筑采暖能耗占据建筑总能耗十分大的比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在冷季都需采暖,并且这一需求随着生
近年来我国正处在大规模、高密度城市建设时期,高速发展的时代,难免会对原有城市地域风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建设发展与历史风貌景观的矛盾成为当前建筑学遇到的主要课题
文章以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典型的居住邻里--工人新村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这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分配制住房,在当前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后工业时代,所经历的演化机制和当前呈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对北京旧城传统牌楼历史演进的研究,首先对中国传统牌楼进行
砖是古代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苏州御窑金砖因其独特的原材料以及复杂艰难的烧造工艺呈现优良的品质,成为古代砖材料的独特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大量的史料记载、实地的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