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乳杆菌代谢组学样品的前处理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34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酸菌在食品工业中有悠久的历史,已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肉制品、青贮饲料、谷物和果蔬等的加工生产中,解析其生理代谢特性对于改善菌株的生产性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其代谢组学需要可靠的、可重现的和全面的分析细胞内具有较宽动力学浓度范围和化学功能各异的代谢产物,这就对从采样、淬灭、代谢产物的提取到代谢物的定量分析这整个实验过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研究以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保加利亚乳杆菌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小型快速取样装置,筛选了简单、快速的评价淬灭时代谢物泄露的指标,比较了三种淬灭液造成的代谢物泄露情况,并首次尝试了冷热结合提取法。该研究成果可为乳酸菌代谢组学的采样、淬灭和提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助于完善乳酸菌代谢的生理学和遗传学概貌。1、构建代谢组学快速取样装置本研究构建的自动快速取样装置主要包括空气压缩机,三通电磁阀、微控制器和采样管等。通过控制空气的压力和通气时间,来调整采样体积,采样间隔时间可小于5s。同时,可根据实验需要在收集管内装有淬灭剂和干冰等冷却剂,即可对进入的生物样本进行即时淬灭和快速降温。2、淬灭方法的比较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菌体细胞的完整性和胞内代谢物的泄露率,评价了60%甲醇/水(-40°C)、80%甲醇/水(-40°C)和80%甲醇/甘油(-40°C)三种淬灭方式。由流式细胞实验、OD回收率实验和气质联用(GC-MS)实验发现三种淬灭液都造成了胞内代谢物泄露,但是高浓度的80%冷甲醇/水有助于减轻胞内代谢物泄露的发生。虽然甘油也可以减少胞内代谢物的泄露,但因其难以被除去且掩盖了很多其它的代谢物,并不适于GC-MS分析。另外,酶法检测LDH的实验结果与整体趋势相矛盾,推测LDH可能不适于作为评价代谢物泄露的科学指标。细胞完整性可以作为评价淬灭时代谢物泄露的简便指标。3、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代谢组学提取要求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提取代谢物,从而真实的反映胞内代谢情况。本研究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冷甲醇液氮冻融法和热乙醇提取法,并尝试了新的提取方法--冷热结合提取法。通过GC-MS检测和多元统计分析,包括PCA,OPLS-DA和差异代谢物,发现冷甲醇法提取氨基酸和短链有机酸类的效率优于热乙醇提取法,热乙醇法提取长链有机酸和糖类的效率优于冷甲醇法,两种提取方法各有自身的提取特点。而新的冷热结合法在提取氨基酸、有机酸类和糖类等方面的效率介于冷甲醇提取法与热乙醇提取法之间,提取其它类代谢物方面超越了冷甲醇液氮冻融和热乙醇法,并保留了冷甲醇提取法和热乙醇法的提取特点。从获得的GC峰数量来看,GC-MS检测到冷热结合法有131个GC峰,超过了冷甲醇法(91个)和热乙醇法(104个)。由此可见,新的冷热结合提取法具有一定优势。
其他文献
相比于粗晶材料,在超细晶尺寸范围内,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与尺寸大小成反比。通过等通道角挤压(ECAP)的新技术手段,实现材料的超细化,提高其强塑性,研究超细晶材料在高应变速
针对酿酒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BOD/COD值较大、氨氮及总磷高等特点,采用“混凝沉淀+ABR+A/O+MBR”工艺进行处理。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均达到《发
黄白双色超甜玉米华耘202的母本自交系T09-100,是库普拉和鲜甜五号杂交择优自交而得纯黄超甜玉米自交系;父本自交系T09-108,是两个纯白超甜自交杂交,择优自交纯白超甜玉米自
1989年初冬,九叶派女诗人陈敬容悄然“走完秋天的林径”,一片被风霜织染得通红的叶子从容飘落,时间的枝头上留下了一个顽强的生命燃烧过的痕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
沪玉糯一号系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玉米课题组科技人员以自选白粒糯玉米自交系和引进白粒糯玉米自交系于1996年杂交选育而成的适宜鲜食的糯玉米新品种,原名沪糯9656。1999年9月
学习活动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源泉,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设计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过程,获得丰富的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使课堂教学
为解决传统电力系统中集中式计算平台海量数据流的存储和分析功能不足的问题,针对云计算在智能电网调度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云计算技术在IT行业的发展进行阐述,
<正>[专家解析社会化营销]有多少人出于"别人都在做,所以我也要做"的惶恐,迷茫中去开个官方账号。社会化营销的真正逻辑,你真的明白吗?从杜蕾斯案例的走红,到新浪企业微博2.0
目的调查驻京部队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病及相关治疗情况。方法随机选择驻京部队5个社区≥50岁男性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记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腹部B超测量前列腺体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已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并逐步取代了生产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