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中国人物画中线的形态流变与审美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d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特征。在传统中国画中,线的形态多种多样,它的演变、发展,贯穿着中国画的整个发展过程。本文以《浅析传统中国人物画中线的形态流变与审美》为题,对艺术表现形式中线条的演化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传统人物画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线条,以线条的组织和运用为画面间架,着色方法基本为平涂,形的刻画简约概括,画家更多的对线加以关注,使线的形态也因此而丰富起来。本文从不自觉用线造型的远古及三代、秦汉时期,到自觉运用线条表现形象的魏晋时期,再到绘画线条形态极为丰富的宋代,到把传统中国人物画线条形态总结为“十八描”的明代,对几个大的时期中,线条形态的发展、演变、代表人物、代表画作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线条的形态变化无不与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审美倾向等种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厚,儒、道、释三家都不同程度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传统人物画的线条形式作为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表现语言,它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经历了一个丰富的过程。毛笔等工具材料的运用,对线条的形态变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同形态的线又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和对不同思想感情的表现功能。线的运用不仅仅是绘画技法,它的丰富内涵反映的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活力的艺术精神。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陇南高山戏是甘肃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传分布于武都区的鱼龙、隆兴、城关等乡镇。高山戏起源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的小调、山歌和春官唱春曲,后加入历史久远的祭祀
江南历来农桑之事发达,织造、刺绣遍及乡里,衣被天下。明、清设织造局,进贡织绣制品,织造局中分为拣绣匠、挑花匠、画匠等。一代又一代江南绣工以绣业为主,融画绣一体,世代相传。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