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幼龄哮喘模型大鼠体重、肺指数和肺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ERK1、P-ERK1和Ras蛋白在哮喘大鼠模型中的表达;通过检测肺功能和评价中医证候积分判断健脾补肺化痰方对儿童哮喘的控制情况。综合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探讨健脾补肺化痰方干预哮喘的生物学作用机制,评价健脾补肺化痰方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方法:1.实验研究取清洁级幼龄雄性SD大鼠120只(体重控制95±5 g),随机分为正常组:4周、8周、12周,模型组:4周、8周、12周,健脾补肺化痰方中药组(简称中药组):4周、8周、12周及地塞米松西药组(简称西药组):4周、8周、12周,共12组,每组10只。采用第1天及第8天腹腔注射OVA(100mg)+Al(OH)3凝胶(100 mg)混合液1ml/鼠致敏,第15天卵蛋白溶液雾化激发哮喘,第16天开始分别给予不同药物治疗,按时间节点不同,各组分别按照4周、8周、12周后处死大鼠。采用仪器及图像分析软件,观察各组大鼠的体重、肺指数及病理切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时间点ERK1、PERK1和Ras蛋白表达变化;2.临床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儿科门诊诊断为哮喘的60例患儿,通过服用中药健脾补肺化痰方,运用前后自身肺功能检测对照、临床观察及调查问卷等法,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停药3个月后哮喘患儿的肺功能、中医症状积分及控制情况。结果:1.实验研究结果(1)体重:各时间节点的正常组大鼠体重最高,模型组体重最低,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肺指数:各时间节点的模型组大鼠肺指数最高,正常组肺指数最低,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形态:正常组肺组织切片未见病理改变,余三组均可见切片病理改变,模型组可见明显气道壁增厚与炎性细胞浸润,正常组与西药组可有少量气道壁增厚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4)Ras:正常组各时间点Ras的表达均低于同时间点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Ras的表达均高于同时间点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4周与12周中药组Ras与西药组Ras蛋白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组西药组Ras蛋白比中药组Ras蛋白含量低且有显著差异(P<0.01)。(5)ERK1:正常组各时间点ERK1的表达均低于同时间点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ERK1的表达均高于同时间点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4周时中药组ERK1的表达量比西药组升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8周与12周时中药组ERK1表达量比西药组升高且比较有差异(P<0.01或P<0.05)。(6)PERK1:正常组各时间点PERK1的表达均低于同时间点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各时间点PERK1的表达均高于同时间点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8周时中药组PERK1的表达量比西药组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时中药组PERK1表达量比西药组降低且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临床研究结果(1)肺功能:治疗后3个月及停药后3个月患儿肺功能FEV1、FVC、PEF值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与停药3个月后三项主要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主要疗效指标评价:停药3个月后的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和哮喘发作次数较治疗3个月后减少,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及停药3月后临床有效率均在95%以上,但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积分评价:治疗3月与停药3月后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停药3月后中医症状评分低于治疗3月后,但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脾补肺化痰方能降低哮喘大鼠肺指数,增加哮喘大鼠体重。2.ERK1、PERK1、Ras在哮喘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均增加,健脾补肺化痰方干预后,三者表达均明显减少,表明ERK1、PERK1、Ras与哮喘的发病相关联,健脾补肺化痰方通过下调ERK1、PERK1、Ras实现对气道重塑的抑制。3.哮喘缓解期运用健脾补肺化痰方能提高患儿治疗后的综合疗效,改善患儿肺功能与主要疗效指标,使中医症状评分呈下降趋势,提示本治疗方案控制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