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进一步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期间,生育率的明显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份额迅速攀升,人口红利积累的能量储备得到释放,凭借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使得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加工厂,长期下来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过分依赖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出现以及工资成本的大幅度上涨,长期依赖低价格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模式也将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对尚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劳动力价格因人口结构变化而持续上涨,对经济增长形成“倒逼”机制,从长期来看,工资价格通过水平差别变化以及形式选择与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传导机制,总人口数量的增长会相应的增加适龄劳动力人口,从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引起区域间工资价格水平的波动。工资持续上涨会对国民经济造成难以平衡的复杂局面,一方面,工资上涨使得居民生活情况得到改善,国民收入增加,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工资上涨也预示着劳动力价格成本的上升,企业公司雇佣成本上升,不利于企业结构升级转型。人口结构通过与工资变化产生的交互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口结构对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主要关注人口结构变动、工资变化与区域经济联动效应的研究。通过构建人口结构与工资的交互效应指标,分别引用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等经济变量建立相关理论模型,并采用中国1995-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揭示人口抚养比上升是如何通过劳动者报酬变化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深入研究分析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协调发展机制。在计量分析上,本文通过各种不同的识别方法以及控制其他潜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来克服以往研究的种种缺陷。同时,基于中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现状,提出相关可行性政策与建议。结果表明:总抚养比和少年抚养比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在考虑人口结构与工资的交互效应之后,人口抚养比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工资上涨不断被强化,少儿抚养比上涨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随着工资上涨而不断被弱化,说明了工资上涨对劳动力人口带来的正向效应大于他们所承受人口负担压力,合理的工资上涨不仅能够有效调节社会和人口的资源配置,相对减轻劳动人口负担,而且还能刺激劳动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