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性早熟儿童和正常健康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差异,探讨儿童性早熟与生活方式及家族因素的相关性,并提出预防儿童性早熟的相关措施和建议,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性早熟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在金华市妇保院和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内分泌科初诊并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的儿童126名作为病例组,按性别年龄成组匹配的正常体检儿童126名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生长发育状况的评定和问卷调查。生长发育状况的评定包括体格测量、第二性征评价、骨龄的测量、性激素基础值的测定及Gn RH激发试验等,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资料、出生状况和母孕期状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态、家庭环境和家长陪伴共七个方面。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用t检验、c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病例组儿童身高、体重、BMI、骨龄均高于对照组,且病例组肥胖检出率(26.2%)高于对照组(1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BMI、是否肥胖、有无午睡习惯、运动时间、食量大小、母亲初潮年龄、家庭亲属中有无性早熟、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父亲职业、母亲职业、与父亲亲密程度、父亲不在一起时间、父亲陪伴共14个因素与儿童性早熟有关联;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午睡(OR=3.135,p<0.001)、食量(OR=1.944,p=0.002)与性早熟呈正相关;母亲学历(OR=0.576,p=0.004)、母亲初潮年龄(OR=0.645,p<0.001)、父亲陪伴(OR=0.763,p=0.038)与性早熟呈负相关。结论:(1)在同一基线水平下,病例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暂时高于对照组。(2)母亲初潮年龄早、食量大、父亲陪伴少是性早熟的危险因素,母亲学历高、有午睡习惯是性早熟的保护因素。应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鼓励家长多陪伴儿童,并完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