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感染3周龄以内雏鸭引发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影响养鸭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流行的DVH病原主要是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DHAV) 。因此,开展DHAV的病毒分离、遗传进化、主要结构蛋白表达及病原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对今后DHA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病原检测与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山东省梁山县某鸭场发生的1起疑似DVH病例的临床病料,通过鸭胚增殖、动物回归试验、ELDso测定和RT-PCR方法分离鉴定,得到一株DHAV-3毒株,命名为LS株。对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进行了RT-PCR扩增、基因克隆、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LS株整个基因组全长7815nt,不含帽子结构,其中5’非编码区(5’UTR)长652nt,整个ORF长6756nt,3’端非编码区(3’UTR)长366nt,后面带有至少26个A的poly(A)尾巴。LS株与DHAV-3参考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最高,达97.4%和99.0%;与C-BLZ株、SD1201株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较小的分枝上。因此证明LS株属于DHAV-3 。利用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对LS株VP1结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主要抗原表位进行比对分析,并针对高变区使用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B细胞抗原表位存在第132-139、178-191、195-203、211-221位氨基酸区段的可能性最大,同时这些位点也是最易变异的位点。针对高变区选取的第132-240位氨基酸区段得到成功表达,纯化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38ku。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能被抗GST标签鼠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证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还针对1、3型鸭甲肝病毒5端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SYBR Green I荧光染料,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法的DHAV分型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特异、快速、敏感,对1.0×102~1.0×109copies/μL浓度的模板均有较好的检测效果,最低检出量均为100 copies/μL,是普通PCR的100倍;特异性好,排除常见禽源病毒的干扰;对高、中、低不同浓度质粒标准品检测表现出良好重复性。利用建立方法对DHAV-1和DHAV-3感染雏鸭后在体内组织器官的增殖规律进行探究,发现鸭甲型肝炎病毒广泛增殖于鸭的大部分组织脏器内。两种病毒在组织器官中的增殖规律大体一致,其中对肝脏最具有嗜性,脾脏、肾脏、肺脏中病毒滴度也很高,进而从病毒含量角度解释了DHAV感染雏鸭后在肝脏、脾脏、肾脏、肺脏等主要靶器官引起的特征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