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资源型企业的成长方式是依靠掠夺性地获取自然资源,这种典型的线性发展方式,一方面导致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最终枯竭,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加剧,从而造成了资源不节约、环境不友好的局面,也造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因此改变资源型企业成长发展的传统模式,促使资源型企业走向绿色转型成长之路,已经成为了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资源型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成长并没有一个具有普适的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学术界规范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也极少,本研究在尝试在理论探讨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并确定了理论研究的思考框架。首先,由于资源型企业的特殊性——生产过程具有严重的负外部性,因此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不能单独依靠一个企业来完成,而是要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个类似生物界“食物链”的生态型产业链,使得他们之间能够进行副产品交换和能量的梯级利用。这样,资源型企业在资源集聚区就形成了一个企业生态网络。生态网络能够为资源型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提供平台,网络内各种关系的联结以及知识、信息的共享能够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借鉴网络能力和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本研究确定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对其实现绿色转型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绿色转型能力实质上是资源型企业在生态网络中动态能力。它能够帮助资源型企业更加有效地进行战略规划、动态调整生态网络中的关系、重新整合生态网络中的资源以及进行绿色创新,对资源型企业的转型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最后,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同,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绩效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竞争优势及财务盈利,还要考虑社会责任,即降低资源浪费,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因此,资源型企业在转型成长过程要在“绿色化”方面下功夫,依靠生态网络中的协同效应提高资源环境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商业绩效。本文主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过程及结论如下:在对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形成进行研究时,本文通过简化处理,利用数学模型对“资源——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平衡状态进行了探讨,确定资源储量与资源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关系决定了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范围和网络中资源型企业的密度;此后,本研究对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演化博弈分析,模型的结果表明,在生态网络中,资源型上下游企业通常会采取合作的策略,这样更容易提高资源型企业的资源环境绩效,而横向的同类资源型企业则倾向于竞争,这样能够提高资源型企业的效率并保持竞争优势;由于在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过程中,资源环境绩效是必须考虑的,因此本文对资源型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方式进行了基于微分博弈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完全合作是不可能且也不可行的,因此,他们主要通过企业间的协商进行合作。在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形成之后,绿色转型能力就有了发挥功能的平台。本研究在企业动态能力和网络理论的启迪下,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了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四个构成维度,即战略洞察能力、网络协调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和绿色创新能力,并开发了含有24个题项的测度量表,并通过了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对其效度和信度的检验。本研究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与绿色转型成长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对典型资源型企业的实地调研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确定了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的维度构成,也确定了中介变量(网络协同效应绩效)和调节变量(生态网络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实证表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各个维度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协同效应在除绿色创新能力之外的三个能力维度与绿色转型成长绩效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刚性和柔性两种生态网络类型的调节作用明显。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必须有相匹配的管理模式,本研究通过对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特性、内涵及原则的探讨,提炼总结出了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为资源型产业顺利实施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最后,本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对本文的理论阐述和实证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过程与本文理论和实证结论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