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婚配制度(social mating system)是基于个体之间联系的种群内的各种婚配模式,这些不同的婚配模式是各物种经过漫长的进化而形成,具有其独特的进化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四川宝兴地区的峨眉树蛙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社会婚配制度。在2010年和2011年两个繁殖季节,对峨眉树蛙的繁殖行为进行了野外观察和相关数据的收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雄蛙于繁殖季节内会在繁殖场最长滞留25天,期间会参与最多超过4次抱对;雌性会与最多8只雄性同时抱对,最少和1只雄性抱对,由此表明四川宝兴地区的蛾眉树蛙社会婚配制度为混交制。为了探讨峨眉树蛙这种婚配制度的进化机制,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繁殖场性比(出现在繁殖场内的所有峨眉树蛙雄性和雌性的比例)、操作性比(繁殖场内性成熟的雄蛙和准备交配的雌蛙的比例)和抱对性比(与同一雌蛙抱对的雄蛙数)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繁殖场性比严重偏向于雄性;随着操作性比的增加,抱对性比呈极显著的增加。第二,将所有参与繁殖的雄蛙体长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抱对次数和抱对位置与雄蛙的身体大小没有关系,说明雄蛙的交配是随机的。第三,分析抱对性比和繁殖成功率(窝卵数、受精率和孵化率)是否存在联系,发现抱对性比和繁殖成功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雌蛙的多配并不能增加其繁殖成功。第四,分析抱对性比和后代适应性,发现随着抱对性比的增加,后代存活率下降,变态时蝌蚪的平均头长增加,当然这种以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的后代适应性数据是否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最终的结果表明极度偏向于雄性的操作性比可能是导致峨眉树蛙混交制的主要原因。另一种可能性是雌蛙在选择配偶数量时存在权衡:选择多配可以增加与优秀雄蛙抱对的机会,从而使蝌蚪更成功的变态,但面临与多只质量差的雄性抱对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