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发现盘鼓舞图像约143幅,主要分布在河南地区、山东中南部、陕北地区和四川中部。图像年代多集中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较少。考古资料发现盘鼓舞图像最早年代在西汉中晚期,出土于河南郑州和南阳地区;最晚年代在南朝宋424年,出土于山东苍山。本文对目前所见盘鼓舞图像进行分类研究,将图像分为四期。第一期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盘鼓舞表演形式单一,只出现水袖类表演;第二期从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至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水袖类表演继续流行,新的表演方式开始出现;第三期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汉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盘鼓舞发展鼎盛时期,表演方式多样化且表演难度增加;第四期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图像出土量骤然减少,执巾类表演继续流行,其它类表演方式减少,盘鼓舞发展变缓。盘鼓舞早期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后期逐渐向四周地区传播,如内蒙古、四川、安徽等,最远可至辽宁辽阳地区。盘鼓舞图像在地上建筑和墓葬中都有发现,在地上建筑中多与车马出行图和庖厨图相组合,主要展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社会地位,具有祭祀功能;在墓葬中,与猛兽、鬼神、仙人的有机组合不仅能起到祈祥辟邪的作用,还具有娱神的功能。盘鼓舞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其表演有出现在仙境场景中,表演对象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盘鼓舞者作为仙人引导墓主人羽化升仙,表达了墓主人渴望升仙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