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其农业总产值、农产品的出口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强有力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农业经济发展迅速,除去各种生产要素的影响,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原动力,测算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出国家或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对政府制定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资源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Cobb-Douglas(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模型,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山东省整体及各市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系统测算和分析,并深入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投入、产出资料的增长速率、科学技术进步率以及相应的贡献率,通过纵向对比来分析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山东省农业技术进步水平提出几点对策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及研究结论包含以下3个方面:1、1990年以来,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快,其中牧业的增长率较高。各市的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异较大,东营市的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快,而济南市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较慢,另外,17个市在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增长速度方面也不尽相同。2、选取山东省1990-2014年间的农业经济方面的相关数据,采用Eviews8.0软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通过相应的检验,最终确定样本期内山东省的资本弹性系数ɑ=0.40,劳动力的弹性系数β=1-0.40-0.31=0.29,土地投入产出弹性γ=0.31。经测算“八五”至“十二”时期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5年来年均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6.87%,资本的年均贡献率为48.00%,耕地的年均贡献率仅为0.32%,而劳动力的年均贡献率为-5.19%,因而技术进步已然成为促进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3、分别对山东省17个市2000-2012年间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7个市的整体水平较高,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5.88%,与山东省1990-2014年间整体的技术进步贡献率(56.87%)相差不大。但各地区之间农业技术水平不平衡,差距较大,技术进步贡献率排在第1位的城市(青岛市,67.92%)比排名最后的聊城市(贡献率为47.40%)高出20个百分点,同时这也说明各市的农业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综合而言,山东省农业经济已逐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要保持山东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结合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如下: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同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发挥农业推广机构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约节约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统筹各县区经济协调发展,采取不同的政策侧重点,对经济落后的地区,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增大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量,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