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益生菌黏附上皮细胞及其抑菌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在建立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模型的基础上,对所试菌株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黏附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能力以及其对病原菌的抗黏附能力;两菌株经胃酸、胃蛋白酶、灭活、反复冻融等处理后其黏附和抗黏附能力的变化情况;两所试菌株的代谢产物和裂解物的抗黏附能力;两菌株黏附率随着黏附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所试菌株黏附不同时间抗黏附能力的变化情况;两菌株与病原菌加入细胞模型的时间先后对其抗黏附能力的影响;两菌株对病原菌入侵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模型建立。本实验联合运用I-型胶原酶和嗜热菌蛋白酶进行消化分离可成功分离出大量的健全绒毛隐窝单位,培养成功率为85%左右。1~2d绒毛隐窝单位开始贴壁,然后开始“长出”梭状细胞,向周围蔓延5d左右形成细胞群落,约10d左右融合成片,光镜下见原代培养细胞单层生长,多呈扁平多角状、梭状,边界清楚。两所试菌株的黏附能力。未经处理的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对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率为21.00%和8.73%;经HCl-H2O pH2.0和胃蛋白酶处理后的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黏附率明显下降;经反复冻融的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黏附率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灭活后的LA和LB对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嗜酸乳杆菌组黏附率明显高于保加利亚乳杆菌组对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率;两菌株随着黏附时间延长黏附率逐渐升高,但40分钟以后黏附率增幅下降;1~3×108cfu/ml的所试菌株可达到完全黏附的理想浓度。两所试菌株的抗黏附能力。未经处理新鲜的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菌悬液对禽大肠杆菌O78有明显的抗黏附作用;两菌株经HCl-pH2.0处理和胃蛋白酶处理后,其抗黏附能力明显下降;经Buffer C处理后的两菌株对禽大肠杆菌O78的抗黏附能力无明显变化;两菌株的代谢产物和裂解物对禽大肠杆菌O78有一定的抗黏附能力;灭活的两菌株对禽大肠杆菌O78的抗黏附能力有所提高;反复冻融对两菌株的抗黏附能力无明显影响;两菌株随着处理细胞时间延长,其抗黏附效果越来越好;益生菌处理先于病原菌组的抗黏附作用是最强的,说明益生菌的预防效果好于其治疗效果。所试菌对病原菌入侵肠黏膜上皮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本实验成功建立了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模型,填补了动物微生态研究领域禽类肠道细胞模型的空白,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禽类微生态制剂应用工作,对于菌种的筛选,尤其是菌种的黏附功能测定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和基础工作;在建立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得了所试菌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黏附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能力,以及其对所试病原菌黏附和入侵鸡胚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为了解大学生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大学37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抗生素相关题目上,男生正确率均高于女生,来自城镇的学生正确率
本文以人口老龄化背景为依托,以养老服务为研究主题和出发点,通过对张家港市养老机构的调查,了解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并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具体措施,以期
在戏曲表演艺术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这种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经年历久便形成程式化模式。一方面程式是历代艺术家的心血铸成,另一方面程式化一旦形
有权力就要有监督,现代法治的内涵要求行政机关一切活动均应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之下。鉴于行政规章在现代立法和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显得十分突出和必要,更
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外语已经成了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外语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人的第二次技能教育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因
本课题对以炭黑为导电介质,聚氨酯为基体聚合物的共混导电纤维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将导电纤维和弹性纤维两者的功能于一身。通常导电纤维和弹性纤维在织物中所占比例都很小,便于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安全评价过程中会遇到评价因素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事故的历史统计数据缺乏等不确定性问题,对于这类不确定性问题,需要专家们依据自
本篇论文主要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研究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的原因。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案例描述。从第二章到第六章为案例分析。第一章,个案描述。本章描述了四位
本文采用先进的JWL-ⅡC型撞击式多功能空气微生物监测仪,在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陶然亭公园和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通过对白玉兰、油松、白皮松和臭椿花粉的监测,初步研究了北京市
<正>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按照震级的大小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①超微震:震级小于1的地震。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