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现代性"的角度重审胡风文艺思想,力求剥离覆盖在它身上的遮蔽物——那些情绪性的而并非时代精神的东西,从质的层面加以考察,并论述它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历史贡献,在现代文学史的坐标上确定它的位置.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现代精神的角度探讨了胡风文艺思想和现代性的关系,包括其中所蕴涵的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因素.胡风文艺思想中的历史进步意识、以人为本的价值系统和情感趋向体现了历史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另一极——审美现代性,在胡风文艺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它用"主观战斗精神"这个概念内含的感性之维冲破理性中心的束缚,把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部分地实现了以重视生命感性为特征的审美现代性,弥补了左翼文艺思想在审美现代性层面的不足.第二部分由表及里地探讨了胡风文艺思想在理论上不同层次的现代性.开放的理论视野是其空间上的现代性,这是它在理论上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典型"、"形象思维"这两个概念从文学本体的学理性角度体现了胡风文艺思想含有的现代理论自觉.在美学层面,它表现为现代审美形态——崇高型审美形态,并为此种审美形态在中国美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三部分深化了前两部分的观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是形成胡风文艺人学本体思想的美学基础.这部分还通过胡风文艺思想与占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主流地位的周扬、茅盾的文艺思想在思维方式、话语系统两个方面的比较阐明了其突出特点——文艺人学本体性.作者认为正是胡风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重视了创作主体的作用,从而抛弃了外加于文学的非审美性因素,使胡风文艺思想坚守了文学的审美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