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自然恢复、耙地、浅耕翻和播种羊草四种草原改良措施处理26年后的退化羊草草原群落特征、地下生物量、土壤、植物和根系的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了分析,并以围栏外自由放牧样地作为对照,探讨不同改良措施对群落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状况的影响,认识演替的规律和方向,优化现有改良措施,使草地的改良向着更有利于人类需要的方向进行,并且通过对不同改良措施的比较,为退化草场的恢复和治理以及提高草原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寻求退化草地恢复的最佳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质、全效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含量在不同处理中均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处理间的显著性差异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栏外显著低于栏内各改良措施,栏内整体为自然恢复最高。2、养分化学计量比栏内各改良措施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下土壤各指标的相关关系显示,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在自然恢复中达到显著性正相关,全磷和速效磷在耙地和栏外对照为显著性正相关(p=0.05);各处理中土壤氮含量对N/P的限制要大于土壤磷的,栏内各处理土壤中C/N主要受土壤全氮含量的限制而土壤有机质对其影响较小,但是C/P和C/N刚好相反。3、改良处理后群落生物量、密度和凋落物较栏外显著提高(p=0.05)。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栏内各处理为自然恢复>耙地>浅耕翻>补播羊,自然恢复和耙地优质饲草比例较高;群落密度为自然恢复>耙地>播种羊草>浅耕翻。4、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氮含量的影响要大于对磷含量的影响,氮含量整体为栏外对照和自然恢复显著高于其余三种改良措施,不同处理植物磷含量的差异不大(p=0.05);通过N/P得出该地整体均为缺氮状态,耙地、浅耕翻和播种羊草较自然恢复更为严重。5、不同改良措施地下总生物量的顺序为自然恢复>耙地>浅耕删>播种羊草>围栏外,各处理地下生物量大部分均集中于表层土壤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生物量急剧的降低。不同处理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情况为:栏外对照显著高于栏内各改良措施,围栏内各改良措施之间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05)。6、不同改良措施根系氮、磷含量为栏外对照和自然恢复显著高于其它三种处理;根系自然恢复、栏外对照和浅耕翻的缺氮状况较播种羊草和耙地更为严重。7、与原生羊草草原相比较,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总体较原生群落提高;全氮含量和各化学计量比(N/P、C/N和C/P)均较原生群落下降;各处理植物氮含量和N/P较原生群落降低;植物磷含量较原生群落则既有升高又有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