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东亚地区纷纷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由于缺乏区域间汇率政策协调,在国际游资冲击下,最终爆发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危机后,东亚国家虽然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了更具灵活性的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又恢复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东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钉住美元汇率制已明显地制约了东亚经济的长远发展,并可能引发新的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体系危机迅速恶化,包括东亚经济体在内的世界各国均遭受严重打击,这一历史性变化导致世界各大主要货币重新洗牌。就在我国刚刚结束的2010年“两会”期间,央行表示将适时考虑退出特别汇率机制,这预示着美元作为东亚地区“锚货币”的地位开始松动。东亚钉住美元汇率制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决定了钉住美元制只能是短期的过渡性方案,而区域汇率协调将是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汇率体系发展的大势所趋。由此,东亚国家能否展开区域内密切的汇率协调,以及如何进行汇率协调,将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全文以“为何协调”--“能否协调”--“如何协调”为主线,对于“为何协调”,本文从东亚各国均采取事实上钉住美元制的实证分析入手,探讨东亚钉住美元的不稳定性,并结合后危机时代背景阐述东亚汇率协调的必要性;对于“能否协调”,本文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相关标准,对东亚地区是否具备汇率协调的经济基础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对东亚汇率协调的可行性做出分析;对于“如何协调”,本文借鉴欧盟汇率协调的实践经验,在比较各种可实施的汇率协调模式基础上,提出以人民币、日元、新元三种主导货币为核心,先“子区域”后“整个区域”,将东亚汇率协调进一步细分为四个阶段逐步推进的基本构想。最后探讨东亚汇率协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及其相应的战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