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环境下动车组车顶绝缘子冲蚀磨损及绝缘特性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09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新高铁是我国第一条途径高寒、高原、风沙戈壁等地区的高速铁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沿线需穿越五大强风区,强风挟带的沙粒与高速行驶的动车具有非常大的相对速度,造成绝缘子的表面粗糙度增大甚至出现微裂纹,可能导致绝缘子的绝缘性能下降运行寿命缩短等严重后果。研究风沙环境下动车组车顶绝缘子的冲蚀磨损及绝缘特性对兰新高铁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动车组车顶支柱绝缘子不同部位的冲蚀磨损情况,采用RNG K-epsilon湍流模型及离散相模型实现了对绝缘子冲蚀磨损的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绝缘子伞裙边缘的磨损速率随位置的变化呈M状分布,最大磨损位置为45°角附近;仿真结果与试验验证结果能够较好吻合,可为风沙环境下绝缘子结构的优化及运行寿命预测提供依据;伞裙迎风面各部位的冲蚀磨损率随着气流速度及沙尘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且最大冲蚀磨损率位置向外侧偏移。为了进一步分析冲蚀磨损对绝缘子性能造成的影响,在闭式风洞中对绝缘子进行不同时长的冲蚀磨损,采用金相显微镜对各冲蚀时长作用下绝缘子的表面形貌进行观测,160h内绝缘子表面粗糙度随冲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对不同冲蚀时长的绝缘子进行了憎水特性检测,憎水性测量结果随冲蚀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对不同冲蚀程度绝缘子进行了交流污闪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冲蚀时间的增长对绝缘子的污闪电压影响较小,而对闪络通道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活动造山带基岩河流地貌研究,目前已成为构造地貌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河道宽度形态的调整变化是基岩河流响应构造、岩性和气候等扰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研究祁连山北部地区6个重点流域基岩河道的宽度形态发现:河道宽度总体上呈现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变化特征,河道向下游增宽的速率,东段地区显著高于中段地区,低山带显著高于高山带;对比河道宽度的变化特征与构造抬升速率及岩性抗蚀性的变化,可以推断:在祁连山北部地区,基
地处板块接触地带的滇西北剑川地区是研究新构造运动的重要场所.剑川盆地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在1∶250000地质图上,新生界自下而上为古新统勐野井组、始新统宝相寺组
帕米尔造山带是印度-欧亚大陆会聚带的西构造结.木吉断层作为中-西帕米尔与东帕米尔的最北部边界转换断层,其运动性质和滑动速率的准确限定对于理解帕米尔现今应力状态和运动学
对涪江上游流域盆地地貌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的差异性。本文以ArcGIS水文分析模块为技术平台,在研究区域内系统提取涪江上游流域盆地地表水系网络和涪江干流东西两侧36个亚流域盆地,并对亚流域盆地面积、周长、水系总长度、水系分支比、流域盆地演化阶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涪江干流河道东西两侧典型地貌参数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该区域构造运动、岩石抗侵蚀能力、降水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黄土与沙漠的过渡地区,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受中纬西风与东亚季风环流的交替控制,曾发生大范围的沙漠进退,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潜在物源区.恢复该区地质历史时
近年来,电子技术发展极其迅速,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方便携带的电子设备,手机、MP4、笔记本电脑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备。随着这些电子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多,便携式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