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生态读本,描绘梭罗在康科德瓦尔登湖畔诗意闲适的独居生活,其文字之间体现了生态文学学派诸多学术思想。《瓦尔登湖》译本较多,其中戴欢先生的经典范本采用大量显化策略,语言自然易懂,读者较易接受。 约翰·塞尔提出了意向性“网络-背景”理论。他认为意向状态是以网络形式存在于大脑当中。背景是前意向性的,整个意向性网络只在非表征的心理能力背景下起作用。笔者试图将心智哲学中的意向性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分析戴欢译本中的显化翻译及其深层原因。 显化是指译者将源语文本中可以通过语境推断出的隐含信息加以明示。翻译过程不是原作和译作之间简单的语码转换,而应将藏匿于源语文本中文字壳体里面的意义挖掘出来,使其在目标语中显化。本文从塞尔意向性“网络-背景”理论的角度出发,选择《瓦尔登湖》戴欢的汉译本作为案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试图从意向性网络和前意向能力背景两个方面分析汉译本中的显化翻译现象,探讨在意向状态主题、意向状态参与者、深层背景和局部实践四个方面如何实现汉译本的显化翻译,进一步探讨显化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心智哲学上的根源。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意向性网络相当于上下文语境,前意向能力背景相当于文化语境。因此,译者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文化语境来阐述原作,使译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生态文学思想深邃,有关文本通常晦涩难懂,其翻译过程受到上下文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维度影响,译者需要采取显化策略将潜藏意义凸显出来。同时,译文显化趋势是语言系统差异、文化差异和翻译过程认知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译者运用到的显化翻译策略的类型也丰富多样。在进行显化处理后,译文比原文篇幅稍长,较为通俗易懂。译文显化差异受到译者偏好、历史时代、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文本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是由于显化主观性较强,所以不同译文显化程度也会因作者个人因素而有所偏差。本文通过大量显化翻译现象分析,对译者采取的显化策略进行归类,探索出显化翻译产生的意向性根源,以期为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