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和欧洲唐松草(T.aquilegifolium L.)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唐松草属(Thalictrum)植物,二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主要存在于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等地。瓣蕊、欧洲唐松草均为多年生野生草本花卉,园林、药用、食用等价值高、效用大,当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理、化学成分等方面。本试验选取瓣蕊唐松草、欧洲唐松草的根、茎、叶三部分,运用石蜡切片法、徒手切片法等将其进行植物解剖,对二者作比较研究。同时观察其物候期,并结合植物解剖比较结果,在生境、演化地位、引种驯化等方面作详细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均为异面叶,表皮细胞呈深波状不规则多边形,上表皮无气孔,二者栅栏薄壁组织1-2层,海绵薄壁组织发达,有明显胞间隙。前者下表皮气孔密度231个/mm~2,栅海比95.64%,叶片结构疏密度50.96%。后者下表皮气孔密度为202个/mm~2,栅海比79.47%,叶片结构疏密度55.15%。瓣蕊、欧洲唐松草叶脉均在远轴端隆起,且欧洲唐松草隆起更加明显,二者叶脉中央有1束维管束,由1层维管束鞘包围。瓣蕊唐松草维管束中木质部导管列数为14-16,管径为10.66±2.50μm,欧洲唐松草维管束的木质部导管列数为10-12,管径8.95±1.57μm。气孔密度、栅海比、叶片结构疏密度、导管列数及管径等表明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结构相似,二者亲缘相近的同时又有种间差异,且后者更加耐阴。2、两种植物的茎均中空,由表皮、皮层、维管束构成。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茎表皮细胞为1层,皮层向内有厚角组织,维管束呈内外两环排列,内环较大,外环较小。瓣蕊唐松草内外两环维管束数目基本相同为18-23束,呈相间排列。欧洲唐松草内环维管束为13-14束,外环维管束较多,为21-23束,两束大的内环维管束中间排列1-2束小的外环维管束。二者作为双子叶植物却出现单子叶植物特征,说明其有所进化。3、瓣蕊、欧洲唐松草初生根木质部二原型,发育方式为外始式。前者初生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导管类型均为网纹导管和螺纹导管,后者初生、次生木质部导管类型均为网纹及环纹导管。瓣蕊唐松草次生根中导管管径19.87±5.13μm,欧洲唐松草次生根导管管径较小为15.79±5.26μm。二者次生根中厚壁组织束数基本相同,但欧洲唐松草单束厚壁组织所占面积较大,可获得更好机械支持。因此,欧洲唐松草比瓣蕊唐松草耐阴性更强,且可获得较高株型。4、两种唐松草属植物为中生植物的同时又具有较好的耐阴性,且生命力顽强。瓣蕊、欧洲唐松草茎中的维管束均呈内外两环相间排列的解剖学特征,证明了二者相近的亲缘关系及进化的依据。本试验也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依据,为二者引种驯化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为园林绿化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