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湖北医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ac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原因之一。然而IgA肾病病情发展与肾小球病变并非完全相关,部分患者肾小球病变控制情况下,肾功能仍持续下降,这可能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有关。目的:通过研究比较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病理特点,探究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的因素,便于临床评估IgA肾病患者病情。方法:回顾性、单中心的研究5年内行肾穿刺病理检查的223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牛津病理分型分为无或轻度肾小管间质损害组(T0≤25%),中度及重度肾小管间质损害组(T1-2>25%)。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间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指标与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患者223例,其中T0组164例,T1-2组59例,肾小管间质损害率为26.46%。一般资料比较:T0组患者中位年龄为34(26,44),T1-2组患者中位年龄为34(26,43),男女比例为1.21: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起病至肾穿刺确诊的病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比较:就诊时T0组合并感染者共27例(16.46%),T1-2组合并感染者共11例(1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组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高于T0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2组白蛋白、血红蛋白低于T0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和T1-2组的球蛋白、白球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血尿酸、血尿素氮、碳酸氢根、补体C3、补体C4、血清IgA、Ig G、Ig M、IgA/C3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资料比较:在肾脏病理改变方面,T1-2组的毛细血管内增殖(E)、肾小球节段硬化(S)、炎性细胞浸润、补体C3沉积强度,较T0组严重,两组间以上病理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膜细胞增殖(M)、新月体形成(C)、Ig G沉积、Ig M沉积、IgA沉积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肌酐、血红蛋白是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因子。舒张压升高、贫血、系膜细胞增殖(M)、肾小球节段硬化(S)、补体C3沉积是原发性IgA肾病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肾小管间质损害是IgA肾病患者的常见病理表现,与IgA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相关。血红蛋白、血肌酐是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独立预测因子。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影响因子。舒张压升高、贫血、毛细血管内增生(E)、肾小球节段硬化(S)、补体C3沉积是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可通过监测血压、血肌酐、e GFR、血红蛋白、24小时蛋白尿定量评估IgA肾病病情,早期行降尿蛋白、控制血压、改善贫血、抗炎及免疫抑制等治疗。
其他文献
背景:结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第三位,近年来备受大家的关注。结肠癌发病隐匿,大多数结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经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肿瘤转移。尽管早期手术和放化疗能在一定程度治疗和缓解结肠癌,但是对于已经伴有转移或者再复发的患者而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导致结肠癌转移的机制更为复杂,对于结肠癌的转移机制研究将为我们靶向治疗结肠癌带来机遇。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YAP
背景:SLC5A8基因甲基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癌、结肠癌、胃癌、肠道炎症等,相关研究已深入到甲基化抑制剂药物的治疗等方面。作为抑癌基因,SLC5A8基因甲基化在宫颈癌中作用的相关报道还比较少见,已有报道证实在宫颈癌细胞系中,SLC5A8基因的表达下降。截至当前尚未有关于该基因在宫颈鳞癌病理蜡块中表达的研究报道。目的:研究SLC5A8基因甲基化及与高危型HPV的相关性在宫颈病变中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隐匿,晚期诊断率高,缺乏有效的治疗,存活率低,传统的手术治疗通常在晚期食管癌中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晚期食管癌患者行单纯食管支架置入(B racket placement,BP)、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Endobiliary radiofre quen
目的:疼痛是机体组织损伤性刺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主观感觉。阐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Ca MKIIα的局部表达调控是决定兴奋性突触传递效能的关键因素,其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突触部位Ca MKIIα的表达上调促进痛觉敏化的形成。Caprin-1是神经元细胞RNA颗粒(RNA granules)中主要的RNA结合蛋白,在介导神经元树突状Ca MK
背景:缺血性肠病是肠壁局部缺血和缺氧性损伤的疾病,可由各种引起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血管本身病变的原因引发。由于急剧加重的消化道症状与轻微的腹部体征不相符,且常规实验室检查对其诊断价值有限,故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治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明确其发病危险因素,建立早期预测缺血性肠病的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十堰市人民医
背景:自19世纪以来,手足的畸形被认为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一种表现,然而,其具体的病因及临床关联性未知。近年来国内外对纹状体畸形的研究报道较少,有报道帕金森病手畸形多见于掌指关节弯曲,与强直、运动迟缓、发病年龄较小有关,但尚未得到证实。有关纹状体畸形的程度评估目前尚无定量标准。目前最新帕金森病诊断指南中,对纹状体畸形也尚未提及。因此本研究主要着眼于纹状体畸形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对帕金森
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世界恶性肿瘤中排名第7位,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排名第4位,在肿瘤致死性病因中排名第2位[1]。其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其主要发病原因在我国仍然为乙型病毒性肝炎[1]。虽然随着肝炎疫苗的规范应用和人们对疾病认知的提升,我国PL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广袤的人口基数和人民愿意主
背景: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一项重要检查,但在早期阶段常规MR平扫往往表现正常,如果延误了诊断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然而,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仍有一部分患儿后期会出现运动障碍和神经功能异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成像
背景: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的夫妇,未采取避孕措施同居1年以上不能使女方妊娠者[1]。它严重影响到育龄期夫妇的家庭幸福、生活质量。据20世纪80年代多国家、多中心(涉及25个国家的33个中心,其中发达国家10个,发展中国家15个)的临床统计,全球至少有8000万不孕夫妇。正常人群中的患病率为9%-18%;我国的患病率大约在5%。1978年第1例试管婴儿的出生引领了辅助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孕症患
目的: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是临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早期诊断和鉴别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尿外泌体蛋白可以反映肾组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PCX和Gd-IgA1可能分别是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的特异分子标记蛋白。由于尿外泌体可能携带这两种蛋白,本研究通过检测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中尿外泌体PCX、Gd-IgA1水平变化,分析尿外泌体PCX和Gd-IgA1与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各指标间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