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Prunus persica L.)属于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imus L.)果树,原产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桃果实采后极易软化,品质与风味变化较快,给贮藏和运输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在桃果实软化过程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桃又分为溶质型(melting-fleshed, MF)或非溶质型(nonmelting, NM)(Rom,1988),而溶质型桃又细分为软溶质型(soft-melting,SM)和硬溶质型(hard-melting,HM)。前人研究结果表明,PG基因是决定溶质与非溶质性状的主效基因。本实验室已对18个桃品种的PG基因克隆测序,本研究针对这些序列分析设计特定引物,对396份桃样品进行PG基因多态性鉴定,为不同溶质性状的桃果实中PG遗传规律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序列差异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和一个T重复变异区(poly-T),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应用于大量品种测试,明确了各位点在桃群体中的分布,标记“HAP1”主要分布于于较软的品种,标记"HAP2、HAP4"主要分布于较硬品种中,标记"PG-BL"则分布于以白露桃为代表的介于硬溶质和软溶质的少数桃品种中。2poly-T标记在桃品种的扩增片段大小为147-153bp,152的纯合型大多存在于较软的的品种中,而片段大小为149/151的杂合型大多存在于较硬的的品种中,这可能是不同品种的PG基因序列中碱基T的重复数不同造成的。本研究发现的PG基因在桃品种中存在基因多态性信息有助于选择不同的PG基因型的品种开展对质地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