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了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来界定和解读贫困。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源于他的自由发展观。森认为发展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实质性自由,发展要消除各种限制人们自由的因素,让人们有能力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这种能力就是可行能力,当一个人的基本可行能力不足时,也就无法实现正常的基本功能性活动,这个人就处于贫困状态。因此,森认为贫困的本质是可行能力的缺失和被剥夺,而不仅是收入的低下,贫困救助政策也应该更多的关注贫困人群的能力发展。在能力贫困的理论下森还发展了多维贫困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更加全面、深入的展示贫困。在此理论视角下,本文详细梳理了建国以后中国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脉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城市社会救助制度从早期的临时性紧急生活救助发展为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城市社会救助的制度化和常规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城市贫困问题。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贫困的类型、构成、致贫原因等都发生了变化,城市贫困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这给当前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城市社会救助的缺陷也日益凸显,救助效果日益弱化。当前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救助政策的能力缺位,救助理念仍然是传统的、狭隘的收入贫困观,仅仅以收入来衡量贫困,采取的救助政策也大多是收入维持政策,救助对象覆盖面低,救助标准低,救助内容单一,只能维持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无助于贫困人群的能力培养,无法帮助贫困人群彻底摆脱贫困,反而会产生福利依赖和社会排斥。正是因为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能力缺位,当前城市贫困人群出现了各种能力缺失问题。本文运用大量数据和文献材料对当前城市贫困人群的各种能力缺失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包括收入低下、受教育水平低、健康状况差、就业困难、居住环境恶劣、社会交往排斥等,不仅从状态,还主要从能力方面揭示了城市贫困人群的能力缺失和被排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城市贫困出现的多维贫困联合剥夺、阶层性贫困、风险性贫困等诸多新特征和新趋势,这些分析成为了完善和改进当前社会救助体系的政策依据。最后,为了更好的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帮助城市贫困人群彻底摆脱贫困,本文提出了构建能力导向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转变救助理念,树立积极主动的能力救助观,实行资产社会政策、社区服务、赋权以及就业、教育、医疗等专项能力救助政策,大力拓展贫困人群的可行能力,实现贫困人群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