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可教吗?”众所周知,这是早在古希腊时期美诺就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虽然古老,但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散见于哲学、教育论著作中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只是从某一侧面来进行,对此问题进行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可是,道德教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虽然道德教学长期以来是许多国家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正是因为施教者未能对此问题有一个清楚和深刻的理解,才导致在实践中往往偏离了道德教学的本质,出现了德育实效性差等诸多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道德教学和教育理论。论文以问题“道德是否可教”为线索,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道德是否可教:一个纷争无终的话题。此部分主要是尽可能详尽的,以支持或反对道德可教的论据为纬,以时间先后为经,将有关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此问题上的论述做一历史的梳理。在将道德是否可教的正反两方之主要观点予以呈现之后,又进一步对两派观点分歧的本质进行了剖析。第二部分,道德教学何以可能。在此,论文首先是对“教学”、“道德”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和廓清,接下来由现代教学观的阐述中,探讨了堪称为“教学”的活动需要满足的条件,进而又对人何以需要“道德”以及道德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道德可教”的观点进行了辩护。第三部分,道德教学的限度和原则。本文认为,道德教学是可能的,但是道德的教学又是有限度的,是需要条件的。与其他方面的教学不同,道德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培养有道德的人不是通过单纯的教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通过实践、通过交往、通过生活等措施来进行道德教育。在这其中,作为信仰的道德是道德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的道德教学才是既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条件,又符合道德本质特征的教学呢?最后,根据前面的陈述,论文提出了能够进行有效道德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尽管论文可能仅是对探索道德教学何以可能的一个粗浅的尝试,但最终来说,论文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道德是否可教进行形而上的分析和辩护,更是期望通过对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对如何才能有效的道德教学进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