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益肾补脾方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病Ⅲ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微炎症与营养不良状况,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微炎症与营养不良的疗效性。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肾脏病Ⅲ期脾肾气虚证的患者,共纳入研究对象60名,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疗程均为12周。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血压,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予常规基础治疗+益肾补脾方加减,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观察“益肾补脾方”对脾肾气虚证糖尿病肾脏病Ⅲ期患者治疗前后微炎症指标(hs-CRP、IL-6、TNF-α)、营养指标(ALB、Pre-ALB、Hb、TSF)以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疗效变化,从而评价该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肾脏病Ⅲ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微炎症与营养不良状况的影响。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微炎症指标(hs-CRP、IL-6、TNF-α)的比较:(1)两组经过12周的治疗后,治疗组的hs-CRP水平与对照组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1,P=0.000);(2)予益肾补脾方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IL-6水平与对照组的IL-6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33,P=0.023);(3)经益肾补脾方治疗后,治疗组的TNF-α水平与对照组的TNF-α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3.617,P=0.001)。(2)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ALB、Pre-ALB、Hb、TSF)的比较:(1)经益肾补脾方治疗后,治疗组的ALB水平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P=0.009);(2)予益肾补脾方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Pre-ALB水平与对照组的Pre-AL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5,P=0.006);(3)经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Hb水平与对照组的Hb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t=2.590,P=0.012);(4)两组经过12周的治疗后,治疗组的TSF水平与对照组的TSF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035,P=0.046)。(3)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经过12周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75,P=0.000)。(4)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中,治疗组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1)益肾补脾方联合基础治疗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肾脏病Ⅲ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hs-CRP、IL-6、TNF-α水平,改善微炎症状态。(2)益肾补脾方联合基础治疗可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肾脏病Ⅲ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ALB、Pre-ALB、Hb、TSF水平,改善营养状况。(3)益肾补脾方联合基础治疗可改善2型糖尿病肾脏病Ⅲ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