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小肠腺癌为胃肠道罕见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诊断、治疗及病理、预后特征等均未能够得到有效的阐明。本文通过复习本中心小肠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国外数据库的大样本资料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小肠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并就如何改善预后进行了初步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0至2016年收治的149例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小肠腺癌,和SEER数据库1973-2013年收录的7017例原发性小肠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卡方检验比较不同部位小肠腺癌的流行病学及肿瘤病理学特征,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并进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多因素分析,评价影响小肠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预后影响因素之一——淋巴结评估数目进一步分析,Kaplan-Meier法分别分析其在术后淋巴结阴性患者和阳性患者中的影响,为了在临床实践中尽可能减小淋巴结评估数目不足对淋巴结状态判断及预后估计的影响,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小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结果]浙医二院149例患者中十二指肠腺癌占80.5%,89.9%的患者就诊时伴梗阻、消化道出血和黄疸等消化道症状,常用实验室检查阳性率较低,如粪便隐血(28.9%)、CEA(16.8%)和CA(36.2%);小肠不同部位的腺癌在诊断时的CA199水平、肿瘤浸润深度及初诊分期上存在差异,生存分析受到有效随访人数的限制,在预后因素分析中仅发现分期与治疗方式对生存有影响。为得到更稳定的结果,对SEER数据库中7017例病理确诊的小肠腺癌进行分析,同样发现大部分小肠腺癌位于十二指肠(59.4%),小肠不同位置在性别、人种分布、确诊年龄、确诊时CA199水平、肿瘤的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均存在差异。多因素cox模型显示确诊年龄>70岁(HR 2.118,P<0.001)、组织学中低分化(HR 1.829,P=0.001)、淋巴结转移(HR2.199,P=0.018)、淋巴结评估数量的不足(<6颗)和远处转移(HR 1.860,P=0.010)是小肠腺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手术治疗有益于小肠腺癌患者的总生存。而对于根治术后的患者,淋巴结评估数目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1961例根治术后的小肠腺癌患者中,870例判定为淋巴结阴性,其中淋巴结评估总数在1-5、6-12、>12颗的患者中位生存分别为39个月、70个月和124个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即便对于病理检出阳性淋巴结的患者,不同的淋巴结评估数量也造成了生存的差异,提示目前的淋巴结评估数目存在不足,造成了 N分期的不准确。为尽可能减小淋巴结评估数目不足对淋巴结状态判断及预后估计的影响、提高临床中对淋巴结假阴性判断的警惕,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HR 1.580,P=0.000)、肿瘤位置在十二指肠(HR 2.252,P=0.004)、浸润深度超过浆膜层(HR 1.312,P=0.003)、中低分化(HR 2.147,P=0.018)以及远处转移(HR 12.296,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小肠腺癌大部分位于十二指肠,不同部位的小肠腺癌患者除肿瘤大小以外,在性别、人种分布、确诊年龄、确诊时CA199水平、肿瘤的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均存在差异。高龄、组织学中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评估数量的不足(<6颗)和远处转移是小肠腺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治手术相比于单用其他治疗手段具有最大生存获益。而对于根治术后的小肠腺癌患者,淋巴结评估数量是影响生存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评估不足(少于12颗)可能导致假阴性的判断,对于肿瘤位置在十二指肠、浸润深度超过浆膜层、中低分化以及伴远处转移的男性患者尤其需要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