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务业经济发起于上世纪50年代,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2013年,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标志着整个经济形态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业型经济,2018年底,服务业已撑起了半壁江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像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无纸化媒体、电子金融等多种新业态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不但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生产的认知,也切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热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力量。当前,山东省作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梳理,综合运用描述统计和计量模型,力图阐释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知识密集性、发展速度快、创新性等特点,能够通过科技进步效应提高生产率、溢出效应推动产业链升级、产业融合效应助推产业结构转换、吸纳就业效应促进社会稳定、规模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这五种作用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结合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建立了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工具,对济南市2005-2018年,尤其是2018年济南市生产性服务业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进行概述。利用三层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首先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这五方面作用机制的模型,然后建立上述五个方面的作用机制与地区总产出关系模型,验证这五种作用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各内部行业对地区总产出的作用,从而在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链条上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上述五种作用机制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并且利用二阶指数平滑法预测未来济南市生产性服务业走势,分析了济南市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不足。整体来看,济南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逐年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越来越高,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对地区总产出的贡献明显。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产业生产率、促进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科技进步均有积极作用。金融业,批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GDP具有明显的线性正向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增长。预计到2021年,济南市生产性服务业有望突破3000亿大关,但与先进城市相比,总量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外需不足,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和济南市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提出基于需求动力层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由低级向高级转换;基于要素供给层面,推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基于产业动力层面,推动规模扩张向产业融合转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推动无序竞争向产业集群转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