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庐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夹持在郯庐断裂与长江断裂之间,包括庐枞火山岩盆地和边部隆起区,区内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大爆发密切相关,成岩成矿作用特色显著。论文选取庐枞地区燕山期成矿岩浆岩和不同类型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和二次开发前人大量资料、详细野外地质观察、关键样品采集和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矿物学、矿相学、电子探针分析、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完善了区内成矿岩浆系列,系统的分析了成岩与成矿的关联并总结其成矿规律,建立相应的岩浆-成矿动力学模式。全文初步获得的认识如下:1.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庐枞地区成矿岩浆岩系列分为盆地内部橄榄安粗岩系和盆地外围隆起区钙碱性岩系两种,前者从早期到晚期岩浆结晶分异作用逐渐增强,具富钾高碱特征。钙碱性岩系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弱,具有典型的埃达克质特征。2.通过锆石U-Pb定年测试获得主要矿区成矿岩浆岩年龄介于135-130Ma之间,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二长-闪长岩类成岩年龄介于135~-129Ma之间,正长岩类成岩年龄介于129-124Ma之间,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系成岩年龄介于136-133Ma之间。两岩浆系列时代相近,并结合近年来高精度地震探测剖面数据质疑了前人认为在火山岩盆地深部存在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类的观点。3.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两个岩浆系列是属于同一深部过程产物,但是源区不同。橄榄安粗岩系两期火山岩与侵入岩在岩浆起源、岩浆演化和成因等方面一致,均来自EMI型富集地幔,混染了一定的扬子下地壳物质。以沙溪侵入岩为代表的埃达克质岩系源区则为玄武质的下地壳。4.庐枞地区Fe-Cu-Au成矿类型可划分为玢岩型Fe-Cu矿床、沉积-热液改造型Fe-Cu矿床、脉状热液型Cu-Au矿床和斑岩型Cu-Au矿床。成矿作用时代介于147-129Ma之间,龙桥沉积-热液改造型铁矿床成矿时代在147Ma左右;沙溪铜斑岩型铜(金)矿形成时代介于135~132Ma之间;玢岩型铁矿形成时代介于132-131Ma之间;脉状铜矿床形成时代介于133-129Ma之间。5.系统的矿石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表明,四种金属矿床类型绝大部分成矿物质均由岩浆从深部源区携带上来,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盆地基底中三叠统膏盐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硫源,龙桥铁矿中沉积地层还提供了部分的铁质。6.庐枞地区主要存在两个燕山期岩浆系列分别控制的金属成矿系列,即幔源橄榄安粗岩系控制的玢岩型Fe-Cu矿床和脉状热液型Cu-Au矿床;埃达克质岩系控制的斑岩型Cu-Au矿床。沉积-热液改造型Fe-Cu矿床矿胚层形成于中侏罗世,成矿作用主要与147Ma左右的岩浆活动有关,并非前人认为的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由于目前区内深部暂未发现这一时期岩浆岩,未能建立该矿床类型的成岩成矿关联。7.在综合研究成矿时空格架、控矿地质因素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区金属成矿模式和地球动力学过程:136Ma之后,庐枞及邻区进入太平洋构造体制,区域伸展作用加强,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升加剧,软流圈地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深源岩浆沿切壳断裂(罗河断裂)上升,在盆地的不同空间位置分别形成了玢岩型和脉状热液型矿床。在盆地周边隆起区,新生的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钙碱性埃达克质岩浆沿断裂侵位,成矿热液在岩浆裂隙中运移和沉淀,形成斑岩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