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他的哲学思想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较为深远。在日本,阳明学说对日本学术思想和明治维新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更有日本阳明学派将王阳明哲学思想在日本发扬光大,成为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页。而在王阳明的整个学说中,“致良知”具有极显著的价值,是他全部学说的核心和基础,是他实践道德学说的结果,也是其理论升华。“致良知”概括了他一生各个阶段的其他重要命题。因此研究阳明心学必然离不开“致良知”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并繁衍生息的华夏民族,在中国大地特有的生态环境、自然基础、宗法关系与和谐天人关系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进而发展了中国哲学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哲学有其长期稳定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长期稳定的主题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也是同整个中国哲学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则是主体思维。按照中国哲学的思维,客观原则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需要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及其实践才能实现。人作为主体,不仅是万物的“主宰”,能够与天地“参”;而且是宇宙的中心,能够“为天地立心”。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便体现出了主体思维的特征。   作为我国古代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他的“致良知”说的提出、形成、发展是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分不开的,其内涵体现出了主体思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致良知”说体系中的“心即理”说即体现了自我反思型内向思维取向;“知行合一”说、“致良知”说体现了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本文将从“良知”的范畴入手,重点探讨“致良知”说的学术背景和理论建构及其学说内容。力争在研究“致良知”说内涵的同时理清阳明心学所体现的主体思维方式,以此来探寻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脉络。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