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金融体系虽然日渐多元化,但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在总额上仍然占主要地位,银行长期以来对普惠金融的忽视,导致民营部门融资难、融资贵,除房屋按揭贷款之外的个人消费融资发展滞后等问题。联合国在2005年呼吁“普惠金融”,旨在让所有社会成员能以可以负担的成本,全面有效的享受金融服务,各国陆续采取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在互联网大发展和“金融脱媒”的趋势下,互联网企业纷纷向金融行业渗透,而传统金融机构防御性地将金融服务与互联网相结合,市场的竞争促使普惠金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狭义普惠金融,即普惠信贷的发展,包括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消费金融、P2P等细分领域,但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部分风险问题,包括普惠信贷违约率、P2P平台暴雷等。平安普惠作为国内较为领先的金融公司之一,是大“陆金所”范围内的重要业务组成部分,具备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P2P、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的多重特征,是上述研究领域交集的理想案例,有着较强的研究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本人将通过在平安普惠的工作经历,结合相关公开资料,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平安普惠的业务、风险管理与计量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重点对平安普惠无抵押业务的业务模式、风险管理、风险计量进行研究,发现分析若干问题,并相应提出建议:第一,在信贷审批与贷后管理方面,存在审批数据过于依赖人行征信,软信息采用分析不足,利率定价过高且对风险的匹配不精确,审批额度过高,贷款用途控制缺失,贷后监控不足几项问题,均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第二,在业务模式方面,有担保模式占比过高,未实现风险隔离,资本消耗较为大,政策敏感度较高几项问题,建议加大力度发展无担保模式,并在有担保模式中更多引入合格的外部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第三,在风险计量方面,缺少前瞻性和准确性,业务的快速上升掩盖了损失率的释放,存在较大程度低估损失率的问题,建议以损失可能性的角度审视存量信贷资产,合理估算潜在损失率,并提足不良与损失准备。此外,本文对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呼吁建立完善全国个人征信体系,针对无抵押贷款出台独立的法规政策,规范统计口径和信息披露要求。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从平安普惠公司内部观察的视角,描述分析真实的不良与损失数据,以定量的方式推演指出潜在风险水平,弥补该领域研究中数据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