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迁移的同时,也始终伴随着从城镇向农村的回流。本世纪初,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出现“民工荒”,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分析回流的原因及各类因素对于回流的相对重要性,有助于为制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于2008年10月对山东、陕西、吉林、浙江等4省的调查数据,借助Probit模型与Duration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分析了对回流造成显著影响的各项因素,并计算各因素对回流的贡献度,以比较其相对重要性,最后按年龄将样本分组,分别计算每个年龄组中各类因素的回流贡献度,据此比较不同年龄层劳动力的回流原因差异。较之已有文献,本文的创新思路和主要贡献在于:第一、用中国的数据对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做了经验研究,综合分析了个人、家庭、社会等各类因素对于回流的影响;第二、通过对回流概率方程全微分的方法,计算了每项因素的回流贡献度,比较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第三、发现了不同年龄段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差异,特别是中年农村劳动力的回流与社会因素的重要关系。综合分析上述各类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农村流动劳动力回流主要受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工资水平、未成年子女及其随迁情况、居住条件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居住条件、随迁子女教育条件等社会因素对回流有重大影响。不同年龄劳动力受各类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25岁以下组对工资比较敏感,36岁以上组更易被家庭因素影响,而26至35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回流行为受社会因素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