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身份的探索与建构:《慰安妇》解析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s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总结和梳理现有的对《慰安妇》这部小说研究成果之基础上,尝试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和“第三空间”,分析主人公母亲顺孝(Soon Hyo)和女儿贝卡(Beccah)作为少数族裔女性在多重压迫下诉求和建构自己身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母女关系对于建构女性身份的作用。 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绪论包括对诺娜·凯勒生平,论文研究方法和其作品《慰安妇》主要内容的介绍,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一章重点讨论了少数族裔女性身份缺失和危机问题。殖民主义、父权制和种族的多重压迫导致了母亲顺孝(Soon Hyo)的身份缺失和女儿贝卡(Beccah)的身份危机问题,由此又进一步导致母亲和女儿陷入沉默和失语的境地;第二章论述了母女关系,指出“讲故事”是断裂的母女关系的联结点。通过“讲故事,”女儿了解了母亲的历史,获得了精神上的“根,”女儿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力量;第三章分析了少数族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本章重点讨论了打破沉默的意义及作用,并指出在发音的前提下,母亲通过女儿之笔找回了曾失去的自我。同时论述女儿在“第三空间”中建构了自己的亚裔美国女性身份;结论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
其他文献
介绍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以及非确定性模型评价方法,并对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方法作了比较,对边坡稳定性研究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The qualitative
根据某跨河特大桥汛期内地质情况的变化,确定了拉森式(U型)钢板桩围堰施工法,详细介绍了该施工工艺,并提出了稳定性验算方法以及安全保证措施,施工结果显示,达到了预期效果.
“时间”和“空间”观念是指感受时间和空间的主体—人,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在人自身上获得某种特殊的意义,并反映人们对客体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形成的一种关于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