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和氮化物特殊纳米结构的化学气相法制备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2010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半导体材料,纳米结构的氮化物和氧化物(包括氮化镓、氧化锡、氧化铟等等)在纳电子学、纳光子学等方面的应用在过去几年中受到了很大关注。有关这些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许多制备方法和结构不断被报导。在众多制备氮化物和氧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技术路线中,化学气相沉积是一种颇受青睐的制备方法。利用气相法制备的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形貌可控性强,更重要的是产物的晶体质量高、产量大。另外,通过对生长条件的控制,可以制备出各种纳米结构;而对生长气氛以及源的种类、衬底位置,还有温度梯度的调节又使得掺杂、异质结和超晶格纳米结构甚至超薄的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成为可能。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的工作将主要建立在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氮化物和氧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基础上。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具有锯齿状形貌的氮化镓纳米管的制备和发光研究我们合成了锌掺杂的、并且有着锯齿状形貌的氮化镓纳米管。这种单晶的纳米管有着六角形的截面,壁厚在10 nm左右。通过TEM成像和SAED衍射,我们确认这种纳米管有着交替的{0111}极性面。纳米管是由沿着和[0001]方向共面,并且以它作为对称轴的[1123]和[1123]这两个方向交替生长的基本单元构成。形成这种锯齿状形貌的氮化镓纳米管是极性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0111}极性面上正负电荷的交替排布有利于减少极性面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2.超薄单晶氧化铟纳米泡泡的制备和机理研究我们首次制备了由非层状化合物氧化铟构成的单晶超薄壁纳米泡泡。通过TEM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泡泡的壁厚仅为1 nm左右,由3-4个原子层组成,泡泡的直径为100 nm左右。和宏观体材料不同的是,我们观察到了单晶氧化铟纳米泡泡的晶格条纹有较大弯曲。与层状材料不同,晶格形变会在非层状材料中引入巨大的应变能,不过这个应变能随着晶体厚度的降低而急剧下降,从而使卷起一个只有数个原子层厚度的层状或非层状材料所引入的应变能差别很小。以前报道的类似封闭结构都是由层状材料形成,而由非层状材料组成的这种超薄壁的封闭结构是第一次被制备。其生长机制为VLS生长过程中,催化液滴中的氮气累积吹出液态气泡被氧化形成了超薄壁纳米泡泡。3.一维氧化锡纳米线/纳米带的制备和机理研究我们通过直接把源和衬底放在同一温区的方法,利用氮化镓的分解产生金属Ga作为催化剂来催化生长超长的二氧化锡纳米线;利用直接金属Ga催化生长超长的纳米线和超宽的纳米带。我们制备了沿着[011]方向生长的纳米带,但是它们的宽面窄面和通常制备的纳米带不一样。我们还制备了不常见的沿着[001]方向生长的纳米带,对于此类采用高指数的高能面作为宽面和窄面纳米带,我们从生长机制予以解释。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对宿迁市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管制措施,优化区域土地的空间配置。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测定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
目的研究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探讨红花龙胆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在建立红花龙胆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比较红花龙胆提取物、
我国医保制度正在从"三险分立"发展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而建立统一的城乡医保制度是使参保人、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三方受益的重要举措。不过,从已有实践来看仍存在整
文章针对发电机并列运行条件的要求,研究了并列运行发电机同步跟踪闭环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模拟电路的同步跟踪控制器,通过实验验证了研制装置的正确性,并具有安全、可靠
基于层层自组装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因其结构、组成和性质等的易可控性而得到了飞速发展。世界知名的CIBA公司于2002年推出了第一款以层层自组装超薄膜为表面涂层的产品。聚电解
钯复合膜具有较高的透氢速率、透氢选择性以及良好的化学、热稳定性和较好的机械性能,一直是膜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膜反应器就是钯复合膜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此外,将金属钯以
本文以处于三个不同日语水平阶段的115 位学习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语法测试和语用测试 的形式,分析了不同学习水平阶段的学习者习得 授受表达时的中介语特点,并总结了几个易石
目的:探析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雾化吸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6例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
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旅游行业地位低、待遇低,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低,教师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为了培养"宽视野、厚基础、精技
低压断路器是用于电能传输和分配、用电设备保护和控制的重要电器产品,其可靠性评估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只针对机械操作和保护特性开展,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