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恐怖犯罪治理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诱发社会矛盾的因素增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较大冲击,导致新的犯罪形式不断出现。个体恐怖犯罪是指行为人基于恐怖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或个人动机的支配下,使用暴力手段或者其他手段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的以制造社会恐怖气氛来实现其社会价值或者其他价值,引起社会安全感下降和社会恐慌的犯罪行为。1对于个体恐怖犯罪,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多以严厉打击的态度为之,实施个体恐怖犯罪的犯罪人,多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等重刑,然而为何如此严厉的刑罚却未达到打击犯罪的预期效果,个体恐怖犯罪依旧频发且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打击力度不够?亦或是治理方式选择有误?纵贯分析,自2003年至今,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中,个体恐怖犯罪的界定均处于尴尬的地位。理论研究上,学者不仅未对个体恐怖犯罪行为给予准确的定性,而且对犯罪原因和惩防对策的研究缺乏实证性和可行性;司法实践上,对于个体恐怖犯罪多数归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爆炸罪、放火罪等罪名进行定罪处罚。为什么普遍适用于一般的刑事犯罪和恐怖主义犯罪的治理措施,在个体恐怖犯罪面前显的那么苍白无力呢?是我国的刑事治理措施对个体恐怖犯罪的治理过于严厉,还是没有对症下药?是个体恐怖犯罪发生原因的特殊性已经超越了我国犯罪学的研究,还是对其原因的研究脱离了司法实践?是没有正确区分个体恐怖犯罪与恐怖主义犯罪、一般刑事犯罪的区别,还是没有抓住个体恐怖犯罪的本质,将个体恐怖犯罪归入恐怖主义犯罪或者一般刑事犯罪之中?这些都是研究个体恐怖犯罪时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正确认识我国的个体恐怖犯罪,并探索个体恐怖犯罪发生的原因,制定正确的惩防对策,从而为我国预防和打击个体恐怖犯罪提供理论借鉴,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一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目标。第一节研究背景,包括个体恐怖犯罪治理的现实需要以及我国理论研究的相对不足;第二节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指出本文重点运用案例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在介绍案例研究方法时,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数据;介绍比较研究法时,重点以美国对大屠杀的研究为参照;第三节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标。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个体恐怖犯罪的尴尬地位,而且为司法实践中预防和治理个体恐怖犯罪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我国犯罪学理论。  第二章个体恐怖犯罪的界定。通过对现有个体恐怖犯罪研究的梳理,界定个体恐怖犯罪的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本章中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关于个体恐怖犯罪的界定的研究现状,包括个体恐怖犯罪是否存在的理论争议和如何界定个体恐怖犯罪的理论争议;其次,个体恐怖犯罪的内涵,包括个体恐怖犯罪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特征;最后,个体恐怖犯罪的外延,包括个体恐怖犯罪的范畴和个体恐怖犯罪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其中个体恐怖犯罪的范畴包括没有政治目的的无组织恐怖活动犯罪和具有恐怖性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并重点区分了个体恐怖犯罪与恐怖主义犯罪、恐怖活动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仇恨犯罪、激情犯罪的区别。  第三章个体恐怖犯罪的实证考察。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研究样本中的106起个体恐怖犯罪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分三部分进行剖析。第一部分是对个体恐怖犯罪研究样本的简介,包括个体恐怖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时空分布、时间序列曲线预测结果;第二部分是个体恐怖犯罪的现象特征,包括个体恐怖犯罪人的基本特征、个体恐怖犯罪的行为特征、个体恐怖犯罪的诱因及动机;第三部分是个体恐怖犯罪的社会效应,包括司法反应、政府关注和民众反应。  第四章个体恐怖犯罪的发生原因。根据第三章的客观描述和剖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剖析个体恐怖犯罪的发生原因。其中宏观层面的原因包括我国社会转型期矛盾的加剧、贫富差距的加大、公平正义的缺失以及恐怖主义的存在;中观层面的原因包括排泄路径的缺失、媒体的不当报道、社会管理的缺位;微观层面的原因包括人格缺陷、承受力的脆弱性、概念性思维和挫折应对能力的缺乏。  第五章个体恐怖犯罪的治理策略。根据第四章的分析,提出社会支持政策为主、严打刑事政策为辅的刑事政。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个体恐怖犯罪的现有治理政策,包括严打的刑事政策以及该政策存在的合理性和不足;第二部分指出个体恐怖犯罪治理政策的选择,即社会支持政策为主、严打刑事政策为辅的治理政策。包括犯罪学中社会支持政策的内涵、社会支持政策的功能、社会支持政策选择的必要性以及社会支持政策为主、严打刑事政策为辅的刑事政策选择的可行性。  第六章个体恐怖犯罪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路径。个体恐怖犯罪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路径。本章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体恐怖犯罪的治理模式,包括个体恐怖犯罪现在的治理模式及不足之处,最后指出公众参与犯罪治理模式是个体恐怖犯罪治理模式的选择,包括公众参与犯罪治理模式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及可行性;第二部分是个体恐怖犯罪的治理路径,包括个体恐怖犯罪现在的治理路径及不足之处,最后指出个体恐怖犯罪的治理路径是以社会支持政策为主、严打刑事政策为辅的治理政策为指导,包括个体恐怖犯罪罪前的预防路径、罪中的应急处理路径和罪后的刑事应对路径。
其他文献
民事诉讼是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综合作用的“场”,这一观念已得到多数民事诉讼法学者的认同,二者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一面。同时履行抗辩权是合同法上的概念,基于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第77届学术大会于2004年11月7日-10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近2万人参加会议。
死刑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会被废除,但废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死刑的滥用到死刑的废除,逐步对死刑进行限制是死刑发展的一个不可僭越的阶段。无论是死刑废除或者是死刑限制,
本文研究了 2 0 0 0年青岛口岸进境大豆中携带杂草的种类、数量、截获率和超标情况 ,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从口岸检疫、大豆运输流向及疫情处理等方面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措施
从破产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角度考察,对破产欺诈的法律规制始终是各国破产法的重要内容。纵观世界各国的破产法及刑事立法,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大都设立了破产欺诈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