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乡发展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需求水平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日益严峻,仅靠传统的政府投资难以满足巨额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PPP模式应用而生,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角。但是,由于我国缺少成熟的经验以及PPP模式自身的特点例如:PPP模式技术管理难度大,操作程序复杂,对专业人员能力要求高,需要高水平的政府公共治理能力和较为健全完善的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PPP模式最终能否成功实施,并无统一答案。事实上,PPP项目的成功十分依赖于内外部条件是否具备,特别是项目所在城市提供的投资环境条件是否具备。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PPP项目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政府改善城市的PPP项目投资环境、社会资本优化投资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深入分析PPP模式、城市投资环境的相关概念,结合PPP发展所需外部环境的具体特点以及我国PPP模式的发展现状,并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影响PPP模式投资环境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城市层面入手,建立了一个以经济发展状况、制度环境因素、政府治理能力、市场发育程度为核心的4维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了解释说明。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副省级城市的PPP项目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得出了其灰色关联值,并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最后,从经济方面、政府方面、创新方面、人才方面提出提升副省级城市PPP项目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结论表明:副省级城市的PPP项目投资环境处于中等水平,但是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依据评价结果,将这些城市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包含了杭州、青岛。这类城市的特点是PPP项目投资环境水平较好,各项指标排名靠前,没有短腿现象。第二类包含了成都、深圳、宁波、沈阳、济南、广州、南京、西安、大连、厦门、武汉。这类城市的特点是PPP项目投资环境水平一般,但部分指标排名靠后,存在短腿现象。第三类包含了哈尔滨、长春。这类城市的特点是PPP项目投资环境较差,各项指标排名虽然较为均衡,但是各指标水平都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