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政府为了提高全国素质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福利及教师教学的可行性,特别颁布出各项新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资格制度。印度尼西亚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全国教师的质量,可是目前印度尼西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依然还难以满足国家对教师的质量要求。自独立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府为了保持各民族的多元性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实行了高度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各级学校、宗教和团体机构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和指导。在过去60年里,印度尼西亚政府曾经尝试实行民主制,结果非但没有将权利下放到各个地方,反而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20世纪末,政府对教育体制的高度集权直接导致了教育和教师队伍发展的不稳定。据调查,1981年至1986年期间,印度尼西亚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人数呈现了下降趋势。与其他亚洲邻国相比,印度尼西亚学生的表现远远落后于他们。随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对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和规范。即于2006年,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国家教育部开始实行全国教师资格制度标准。印度尼西亚国家的教育部依照三条国家法令指出:“每个教师都要具备合格的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才能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由于缺乏经验、缺乏教师队伍、教育经费不足及社会安全的不断变动造成印度尼西亚的教师资格制度在很多方面都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甚至影响到了全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据调查,在270万名在职的教师中已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21万名,而剩下的都还未拥有高等学校的学历证书。虽然现在已经有70多万名在职的教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能享受国家的津贴,但是全国的整体素质教育依然低于其他相邻国家。印度尼西亚在职的教师可以经过三种途径得到教师资格证书,其途径有:①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书;②经过个人作品能力测试评估表;③教师教育与教师职业培训。在职教师都必须先准备所规定的一些文件(包括:申请表、最后学历证书、教师培训证书、教师教学经验证明、规划与执行教学、上级的评价证明、学术成绩证明、教师专业发展证明、科研论坛证明、教育组织经验证明、宪章奖励证书)后才能递交给教育部省或市。如今印度尼西亚教师资格证书已经失去了它的专业性,信任度也随之下降了,制约印度尼西亚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无数的教师为了尽快地享受国家给予的津贴而违反教师的准则道德,伪造证书、忽视了学生以及贿赂教育评委等都是屡见不鲜的。另外,国家的教育经费不足、印度尼西亚的教师资格证的分类也过于死板、分配不均衡及流程程序过于教条等因素都造成难以保障每位教师的质量是否真正合格。笔者认为,完善印度尼西亚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按当地实际情况提高学历要求;第二、不断改善教师资格证认证的流程;第三、调整教师资格证的分类;第四、不断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最后、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证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