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斐伏尔是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原因在于他通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解读现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总目标。本文通过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对他的节日“狂欢化”理论和“契机”理论来解读他对现代社会进行救赎的途径,希望能够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缘起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一章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行考察,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帝国主义垄断阶段,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统治,引起了社会和人的全面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总体性”理论是他的理论源泉。第二章对“日常生活”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日常生活的典型情景——现代大街,列斐伏尔希望通过节日“狂欢”和“契机”理论来解决现代社会的困境,并且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之理论、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进行比较。第三章在列斐伏尔批判理论的视野之下,对卓别林和布莱希特两位大师的作品的进行日常生活式的再发现。最后,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简评。总体来说,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人的生存境遇为视角而展开的全方位批判,列斐伏尔的批判理论推动了哲学研究对象的转变,拓宽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内含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他的日常生活革命是在脱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语境之下来进行理论构想,过于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物质条件、政治和制度等因素,反而陷入人本主义的桎梏之中。可以说,他实现社会救赎之路径过于理想化,不具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批判的前提下吸纳他对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真知灼见,并发掘出它对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批评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可以为我们深刻认识当今时代和不同制度条件下的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状况提供理论镜鉴,并在批判和比较的前提下为我们自己的文化建设和文学批评建设开启广阔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