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探究——基于贵阳市五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er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新媒体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理念的群体,国家专门注重培养的专业性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理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不断发生冲突和变化,国家认同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新媒体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有利于维系执政党的合法性,在此意义上,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因此,通过了解贵阳市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和国家认同的现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文献法、问卷法,深入调查了新媒体环境下贵阳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发现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部分大学生公民意识、思想政治意识以及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等,通过对现状的调研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对策。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内涵。新媒体的特征,国家认同受宗教、民族认同、新媒体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涵。第二部分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以贵阳市高校为例。通过对五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研,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贵阳市大学生国家认同、新媒介使用的状况及新媒介与大学生国家认同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贵阳市大学生国家认同度总体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原因,主要从从价值共识性、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效能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阐述了新媒体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体传播中的“异化”、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错为大学生国家认同带来了挑战。新媒体提供了多元的表达渠道、宣传国家形象以及传播内容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第四部分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途径。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强化网络伦理意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
其他文献
本文对农村社区数字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数字治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治理实践的产物。农村社区数字治理可以直观的理解为: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治理理念在农村社区层面的运用,或者说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一直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离开故土旧居,到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寻求发展,散杂化程度进一步扩大。这
中国和东盟是亚太地区两支重要国际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后冷战时代”以来,国际格局的骤变不仅改变了国家间力量的对比,也引发了人
在民主的法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已被纳入到宪法体系中,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其不受到国家权力的侵犯。而公民亦通过对法律的尊重和服从,来保证社会能够有效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