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阳极液中铜等杂质的深度去除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i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镍冶金过程中铜的深度除去是长期困扰镍冶金界的难题,曾连续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尝试了多种工艺方法,其中有些方法还一度进行了工业试验,但至今尚未有效解决。金川公司近年又公开向社会寻求高效除铜工艺,由于问题难度大,对除铜深度的要求由原来“八五”攻关时的2×10-3g·L-1放宽到3×10-3g·L-1,除铜渣中铜镍比Cu/Ni也由20放宽到15。本论文针对本课题组提出的NAS新型除铜试剂,就镍铜深度分离的理论和工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热力学计算,从理论上预测了镍电解阳极液体系中氯离子浓度及pH值对各金属离子分布行为的影响,从热力学角度论证了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除去铅、锌杂质的可能性。(2)针对硫化法除铜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从理论上预测了硫离子浓度及pH值对各离子平衡浓度的影响,从热力学角度论证了采用硫化法除铜的可能性。(3)系统考察了除铁后液制备NAS过程中溶液pH值、合成温度、搅拌时间对除铜深度及除铜渣中铜镍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值对除铜效果影响不大,但控制适当的合成温度和搅拌时间,对于提高除铜剂的除铜深度和除铜渣中铜镍比是有利的。最终确定了在室温条件下,搅拌反应30分钟作为制备除铜剂的最佳实验条件。此外,还考察了制备除铜剂母液中镍含量随含镍溶液加入量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将新型除铜剂不经过滤直接用于除铜的思路。(4)以三种不同含镍试剂原料制备新型除铜剂,系统考察了反应深度、除铜剂放置时间、除铜温度、搅拌时间、除铜pH值、原料铜浓度等因素除铜过程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筛选出了除铁后液为合成新型除铜剂的最佳原料。在除铜剂用量为理论量的1.4-1.6倍,温度60℃,搅拌反应30分钟的最佳除铜条件下,除铜深度可达到3×10-3g·L-1以下,渣中铜镍比大于20,除铜活性能保持10天以上。同时考察了NAS除铜过程对溶液中铅锌杂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AS除铜可以附带除掉阳极液中部分铅锌。(5)研究了除铜对电解镍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S除铜对后序制取电解镍产品中易超标的C、S含量无影响。(6)对离子交换法除去除铜后液铅锌杂质的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了初步筛选,研究发现D363和D201对分别铅锌吸附具有较好效果,但交换容量小,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除杂过程。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在线教育行业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的朝阳产业,然而初创期的行业环境使得整体盈利情况并不理想。本文以在线教育产品为研究对象,以期为在线教育产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是一类含有高能C-F共价键的新型含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e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其在环境中造成的污染和在生物体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对4℃冷藏过程中三文鱼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探究三文鱼片在4℃冷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
电影字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的限制。本文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出发,从影片《赤壁》的字幕翻译中选择了一些实例进行分析,指出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的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于2009年全部建成,自2003年135m高程蓄水以来,局部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论文以
本文对桤叶唐棣组培育苗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所需设备及化学试剂、生产环境及设备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培养基制作、外植体处理、组织培养程序、炼苗、移栽、移栽后管理
石化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石油化工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性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和产生的有机废水对
柳宗元在永州10年的谪居生涯中,执著地将孤寂、苦闷的情怀打并入永州山水,然后又偶尔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江雪》、《渔翁》、《溪居》等佳作便都诠释着他傲岸不屈的灵魂。
<正> 第二章冷库设计和建造冷库主要由绝热空间和制冷设备组成,其目的是为了保藏。本章主要介绍中小型冷库的设计和建造,包括冷库设计的主要特点,绝热设施和制冷设备的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