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粒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结构,并将其添加至染色体末端,以补偿因有丝分裂所致的端粒丢失,使细胞不能进入正常的老化和衰亡,而获得永生化成为癌细胞。在恶性肿瘤组织和永生细胞系中端粒酶阳性率高达80%-95%,而在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不高于4%。 反义核酸技术是基因治疗中较具吸引力的手段之一。利用此项技术,针对与肿瘤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体以及自分泌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设计反义核酸,在转录或翻译水平封闭异常基因,使其编码产物不表达或低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选择端粒酶作为靶点,利用反义核酸技术治疗恶性肿瘤,可能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效,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可能最小。 然而,人类开展反义核酸技术的研究已有20余年,但反义核酸技术仍然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DNA载体是目前较突出的问题。传统的DNA传递系统分为病毒载体介导系统和非病毒载体介导系统。病毒载体介导系统是较有效的DNA传递工具,然而,由于该系统的病毒毒性与免疫原性等局限性,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非病毒载体介导系统虽无病毒毒性和免疫原性等缺陷,但传递效率不如病毒载体介导系统。即使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脂质体,其转染效率仍不高。提高非病毒载体介导系统的传递效率成为反义核酸技术治疗肿瘤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