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发病率在我国逐渐上升,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患病率达51.3%,已成为防盲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DM发病率的上升,DR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及糖尿病的特征性眼部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病变过程从非增生型向增生型发展,所有的眼底变化皆系糖尿病性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结果。DR的病理改变包括:①周细胞选择性的丢失。②基底膜增厚。③微血管瘤的形成。④新生血管形成。研究表明,DR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它与多元醇代谢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脂质氧化及自由基作用、细胞凋亡、DG-PKC(甘油二酯蛋白激酶C)系统的激活及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游离脂肪酸(FFA)的升高是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患者血清中FF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FFA的成分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血脂异常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比较肯定,但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较少,游离脂肪酸(FFA)、低密度脂蛋白(LDL)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课题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测定,旨在探讨FFA、LDL、oxLDL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关系,为DR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2型糖尿病组108例均来自2004年8月~2004年12月本院内分泌科就诊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是否合并视网膜病变,分为单纯糖尿病组73例和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35例。正常对照组42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平均年龄56岁,空腹(FBG)和餐后2h血糖(2hPG)正常。采用铜显色法测定血清FFA、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oxLDL,试剂盒由美国MI公司提供。同时采血测定血清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数据用X±S表示,构成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有显著性差异的组别采用LSD-t检验。对视网膜相关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各组一般结果资料及生化指标的比较:对各组数据行正态分布性及方差分析检验后,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方差齐。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单纯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性别、年龄均匹配(P=0.735,P=0.07)。FBG、2hPG、TG、TC、LDL、HbA1C、ApoA1、ApoB、FFA、oxLDL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同正常组比较,除ApoB(P=0.080)外上述所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别(P值均小于0.05),均数均升高。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同单纯糖尿病组比较,除2hPG、ApoA1、ApoB外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别(P值均小于0.05)。2.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2型糖尿病组为整体,有无视网膜病变为因变量Y(有=1,无=0),以年龄(x1)、病程(x2)、FBG(x3)、2hPG(x4)、FFA(x5)、oxLDL(x6)、TG(x7)、TC(x8)、LDL(x9)、ApoA1(x10)、ApoB(x11)和HbA1c(x12),12个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LDL、FFA、oxLDL和病程进入回归方程。
结论:1、单纯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患者血清FFA、oxLDL含量明显升高且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患者FFA、oxLDL含量最高。2、FFA、oxLDL、FBG、HbA1C、TG、TC、LDL及病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可能促进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3、FFA、oxLDL、LDL及病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认识到FFA、oxLDL、LDL及病程在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对临床给予积极抗脂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