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自从在洋务运动时期进入中国以来,其地位逐渐上升,最终从原先的“器”的地位而以科学主义的形态取得了“道”的地位,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这种地位在直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并没有受到任何挑战,而且科学和现代性一起始终是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但是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分子共同体的分化,现代性叙事开始遭受质疑和冲击,科学也没有能够幸免。近年来,围绕着以“学术打假”成名的方舟子及其支持者发生了多场争论,这些争论已经涉及到对于科学的理解,以及科学的社会地位,即科学是否应该拥有支配性的社会地位。本文选取了发生于2005年前后的“敬畏自然”争论,以及方舟子及其支持者与“科学文化人”,即一些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者之间进行的争论,对这两次争论进行了话语分析。在“敬畏自然”争论中,双方就“敬畏”的涵义、科学是否可以反、科学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方舟子及其支持者与“科学文化人”的争论则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地位(科学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科学哲学等关于科学的知识是否可以成为对科学的规范、科学传播的方式和地位等问题。在对这两次争论进行话语分析后认为,科学的霸权在当代的中国已经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可以认为这种霸权在知识分子群体和相当一部分公众中已经不存在。相应的,当前中国的科学理解也处于一种多元状态,没有一种对科学的理解能够占据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