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争论中的科学理解和科学地位——对“方舟子争论”的话语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w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自从在洋务运动时期进入中国以来,其地位逐渐上升,最终从原先的“器”的地位而以科学主义的形态取得了“道”的地位,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这种地位在直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并没有受到任何挑战,而且科学和现代性一起始终是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但是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分子共同体的分化,现代性叙事开始遭受质疑和冲击,科学也没有能够幸免。近年来,围绕着以“学术打假”成名的方舟子及其支持者发生了多场争论,这些争论已经涉及到对于科学的理解,以及科学的社会地位,即科学是否应该拥有支配性的社会地位。本文选取了发生于2005年前后的“敬畏自然”争论,以及方舟子及其支持者与“科学文化人”,即一些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者之间进行的争论,对这两次争论进行了话语分析。在“敬畏自然”争论中,双方就“敬畏”的涵义、科学是否可以反、科学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方舟子及其支持者与“科学文化人”的争论则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地位(科学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科学哲学等关于科学的知识是否可以成为对科学的规范、科学传播的方式和地位等问题。在对这两次争论进行话语分析后认为,科学的霸权在当代的中国已经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可以认为这种霸权在知识分子群体和相当一部分公众中已经不存在。相应的,当前中国的科学理解也处于一种多元状态,没有一种对科学的理解能够占据优势地位。
其他文献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国家和政府针对农民工的各种保护性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越来越完善,但农民工的处境却依然不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扶贫开发行动是在非常强调“关系”的乡土社会中进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扶
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尤其在当前这一时期,曾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功臣的资源型城市(镇)目前正面临着解决资源枯竭、经济水平相对比较低下、适应企业转制
形象是21世纪社会组织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当前,无论是具有竞争性的企业还是非盈利组织,都越来越注重形象。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运用、组织的
这是一项从阶层分化角度关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以荆门农村的经验材料为基础,在把握村治模式的基础重点对农民阶层及分化进行了调研。城市化背景下,农民
女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关注女性成长、成才的问题已融入时代的主题。本文首先对女性意识等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并对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