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工商业经营管理探析——以政策和体制为中心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ab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医治好战争的创伤,重建了政治经济格局,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中迅速走向繁荣,中华民族在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之后,又迎来了一个农工商全面振兴的短暂盛世。探究其兴盛的社会肌理,我们发现隋王朝除了重视农业之外,对于工商业的经营和管理,也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政策,并且设置了一套效率较高的运作体制,以农促工,以工带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然而隋炀帝登基以后,在社会生聚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上,未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漠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穷兵黩武,暴政虐民,最终葬送了这个充满希望的王朝。 剖析这个历史的特例,我们可以看到隋代工商业兴衰起伏的完整轨迹。从衰落到兴盛,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从兴盛到衰落,制度安排固有的缺陷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因此,本篇论文拟运用传统史学的方法,爬梳史料,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概念,着重探讨隋代对工商业的经营和管理,分析隋政府工商业的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剖隋代工商业的经营和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目的在于揭示隋代工商业发展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彰显工商业兴衰背后的政策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 论文分别从七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隋代官营国有工商业的经营管理。隋代庞大的官营国有工商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一直在政策、资源优先的条件下畸形发展,这就挤压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空间。此外,管理成本递增、运作效率递减以及发展动力不足也是官营国有工商业无法摆脱的痼疾。但在社会制约机制不健全的时代,由国家控制一部分经济资源,可以减缓财富过度集中的趋势,对社会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部分,揭示隋代民间工商业的管理与民间工商业兴衰的内在联系,凸显政策和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开明的工商业政策是隋初民间工商业迅速繁荣起来的关键性因素,因为政策具有导向性,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民间工商业由盛转衰,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炀帝的昏庸无道,但从根本上看,却源于一种政治决定经济的制度安排。 第三部分,论述隋代商品贸易和商品流通的管理,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角度探究工商业兴衰的社会肌理。隋政府取消“关市之税”,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促进了商品贸易和商品流通的发展。但它与自由经济有本质的不同,它只是封建政治的附庸,是政治权利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它的设置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权利,牢牢地掌控在封建政府手里,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它的政策和指令,而不必遵循经济规律。此外,强流通弱生产的经济格局决定着封建时代的商品经济只能在量的维度上扩张,而不会在质的变化上有所突破。 第四部分,分析隋代民族贸易和海外贸易的管理。隋代鼓励和支持民族贸易与海外贸易,但其着眼点并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政治,目的是扩大隋王朝的影响,加强对周边地域的控制力,而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 第五部分,论述隋代货币和物价的管理。隋代强力推行新五铢钱,改变了几百年来货币标准极为混乱的状况,为商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绢帛作为价值尺度的地位,以此稳定农业、制衡商业。广泛设仓,调控物价,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第六部分,揭示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对工商业经营管理的影响。隋初对农工商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固本而正源,使赋税结构发生变化。实行“紧缩性”财政预算政策,缩减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这些都对隋代工商业经营管理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七部分,探究隋代工商业利润的流动转化及其社会影响。隋代民间工商业创造的利润主要并不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流向了土地市场、高利贷市场和政治投资。工商业利润在社会领域和部门的分配格局,对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结对隋代工商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其特色以及历史局限性。
其他文献
利用光子晶体的自准直效应进行光束的控制,实现了基于自准直效应的二维光子晶体1×4光复用器(OMUX)。在结构中放置两个腔长不同的马赫-曾德干涉仪,利用光束干涉原理推导出光
女性意识是激活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是女性解放的关键。本文以五四以后女性的婚恋家庭生活为剖面,在详尽描述这一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并揭示了五
如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环境合作日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中日两国本着“战略互惠精神”进行的环境合作,既有利于实现中
收继是基于宗法制度之上、以孝道和祖先崇拜为动力而形成的嗣子确立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到清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复杂而成熟的制度,有关收继的法律也日益完善。本文以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