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hepcidin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相关性;通过观察增加透析频率干预治疗对的MHD患者肾性贫血的改善效果,探讨其在改善MHD患者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择2016年5月~2016年8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MHD患者128例,根据MHD患者肾性贫血的定义分为2组:实验组为MHD合并肾性贫血89例,对照组为MHD患者无肾性贫血39例。正常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MHD患者合并肾性贫血的定义根据《2012年慢性肾脏病贫血指南》,110g/L≥HB≥120g/L诊断为贫血达标,HB<110g/L诊断为贫血。分别检测Hepc(血清Hepcidin)、CRP(C-反应蛋白)、SI(血清铁)、TIBC(总铁结合力)、FER(血清铁蛋白)、BUN(尿素氮)、HB(血红蛋白)、PTH(甲状旁腺激素),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探讨各组实验者Hepc浓度及其与CRP、铁代谢指标(SI、TIBC、FER)、透析的充分性(Kt/V,根据BUN计算)、肾性贫血(HB)的相关性。(2)选取2016年5月~2016年8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MHD合并肾性贫血患者89例。采用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的方式,将该89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增加透析频率治疗)40例和B组(常规治疗)49例,控制原发病等的同时,均给予常规EPO及对症治疗。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透析频率(2次HD/周+1次HDF/2周+1次HP/2周),B组患者仅予以常规治疗(2次HD/周)。疗程均为16周,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案不变。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epc、CRP、SI、TIBC、FER、PTH、HB、Kt/V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对照组Hepc、CRP水平显著增高(P<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Hepc水平与CRP、FER、PTH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r分别为(0.376、0.325、0.253)(P均<0.01);Hepc水平与HB、SI、UIBC、Kt/V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分别为(-0.331、-0.253、-0.166、-0.492)(P均<0.05);(2)A组Hepc、CRP、FE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SI、HB、sp Kt/V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Hepc、CRP、SI、FER、H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变化(P<0.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A组治疗前后的差值(△Hepc、△HB、△Kt/V)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B上升的幅度大于B组(P<0.05)。结论:Hepcidin水平与MHD肾性贫血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即当血清Hepcidin水平升高时促进MHD肾性贫血进展。对MHD肾性贫血患者给予透析频率干预性治疗可降低血清Hepcindin水平,升高Kt/V,从而改善MHD肾性贫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