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论坛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n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城市论坛主要关注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及其对社区、城市、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国际社会讨论交流、经验共享和国际合作等形式,维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1976年的第一届人类住区会议到2008年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30年的论坛发展历程和主题演进如同风向标,指引人们不断更新视角,把握人居环境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世界城市论坛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人居环境发展的规律,把握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向,指导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世界城市论坛进行一次客观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力图全面展示城市论坛主题演绎的整体风貌,挖掘其外延的意义和价值。以期能透过论坛,归纳其中所反映的人居环境发展趋势,把握人居历史的跳动脉搏。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全面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总体介绍了世界城市论坛的主办机构、建立背景和运行机制;第三章回顾了世界城市论坛的发展历程,包括发展动因和历届论坛概况,对住房主题的讨论进行了深入挖掘;第四章就世界城市论坛主题的产生缘由、演进规律和影响及评价阐述了论坛主题演绎过程;第五章针对世界城市论坛影响下我国城市发展观和相关政策展开了分析与思考。
其他文献
在城市人口的聚集、资源紧缺的时代背景下,人均居住空间必然压缩,中国住宅建设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而中小套型政策的颁发促进了设计师从家庭生活需求这一本
在中国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区存在一条北起大巴山、南止于五岭的文化“沉积带”,沅水是“文化沉积带”中最长的一条河流。沅水中上游地区在地理上相对封闭,历史文化具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我国各省市的社会经济都在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随之而来。吉林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近年来,随着城市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高层建筑比例的增加,日照遮挡问题变得复杂,严重影响到各地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本文针对高层高密度环境,以方位角日照方式为基本出发点,对相邻地块日照权
作为城市的重要形象窗口,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设计在当今世界受到日趋广泛的关注。但是,大多数案例的关注点仅仅局限于视觉、美学角度,但对于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不足。因此,我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第15届大会在古都西安召开,大会通过了《西安宣言》,宣言将古迹遗址本身价值外延扩大,承认周边环境对古迹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和独特性。随着
伴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大量不适宜城市发展的产业搬离城市,而遗留在城市中的产业建筑及区域在城市快速发展中被拆除,其
“流动空间”作为一种明确的空间概念,出现于1929年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中,自此,建筑逐渐摆脱传统封闭的空间形式,建筑师开始用新的空间理念进行建筑创作。当今,建筑设计的方
本次设计通过分析巴东的地理特征和峡江地区传统商业街的形制,建筑特色以及其优点,缺点。结合现代商业街的布局理念,打造出一条既顺应现代商业发展,又能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商业步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和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