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神经振荡的调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o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瞬时的伤害性刺激可以诱发神经振荡的改变,中枢对痛感知的加工涉及多脑区多网络的参与。考虑到病理痛和生理痛的不同,神经振荡在病理痛状况下会如何变化呢?针刺和电针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缓解多种疼痛,大量基于健康受试的研究也显示针刺或电针可引起多脑区的活性改变,且这些改变的区域与痛网络有很大的重合。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疼痛已被证实可以引起脑区功能甚至结构的改变,所以,探究针刺或电针在病理痛状态下对脑网络的影响将对阐明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选用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模拟临床上的术后痛,首先在行为学上验证了2Hz电针对此模型的镇痛效果,随后采用清醒大鼠硬膜外脑电记录手段,记录和分析切口痛引发的自发神经振荡的改变以及给予电针后电针对神经振荡的调制,同时采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分析了初级体感皮层、前扣带回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局部场电位的变化。  脑电分析结果显示,切口痛可引起清醒大鼠自发脑电广泛的节律振荡在能量和相位信息的改变,包括delta节律活性的减弱以及theta、alpha、beta节律活性的增强。而给予电针处理后,痛引起的神经振荡的改变被部分逆转,包括beta振荡功率的降低以及其与低频振荡相位耦合的降低,而且伴随着高频振荡间耦合程度的增加。对三个脑区局部场电位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切口痛可引起初级体感皮层theta、beta和gamma节律功率的增强,前扣带回gamma节律的增强以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alpha和beta节律的增强。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切口痛引起的大脑神经振荡的改变,并且首次在病理痛模型中揭示出电针镇痛的神经振荡的调制。
其他文献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拥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低成本、免维护、环保的新型电化学储能装置,并被广泛应用在光伏能源系统、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城市轨道交通等
5,6-二氨基苯并咪唑酮是合成苯并咪唑酮颜料的重要中间体。苯并咪唑酮颜料是一种高档有机颜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油墨、涂料等领域。5,6-二氨基苯并咪唑酮主要用于合成C.I.颜料黄192和C.I.颜料橙68。5,6-二氨基苯并咪唑酮是由5,6-二硝基苯并咪唑酮还原制备的。目前主要使用铁粉还原法生产5,6-二氨基苯并咪唑酮,该工艺产品收率低,产品质量差,并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改进5,6-二氨基苯